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物价局论文:价值转形对称不变性解法探讨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09-10-09浏览:2389下载285次收藏

物价局论文:价值转形对称不变性解法探讨
马克思“转形价值”问题是一个争论百年、悬而未决的难题。当前,在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中,对价值转形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方法创新,对于捍卫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方法,力图按马克思的原意来解决“价值转形”问题,并且运用计算机对马克思的“转形表”进行验证。
一、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百年论战背景
马克思“转形价值”问题,是指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卷采用劳动价值论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第三卷采用生产价格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生产总过程及其剩余价值的分配;因而在方法论上产生了由价值向价格的转化,并在数理逻辑上产生了对应转换关系。
19世纪中后半叶,《资本论》先后发表不久,奥地利学派著名代表欧根•冯•庞巴维克(engen vohn-bawerk)连续发表论著,批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认为这些理论不符合逻辑又与经验事实相违背,《资本论》第三卷与第一卷矛盾,价值转形是生产价格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20世纪初,德国统计学家鲍尔特基维茨进一步把所谓“逻辑矛盾”集中在马克思转形公式的逻辑形式上,即马克思阐述的价值c+v+m向生产价格k+s转化或转形中,只转形了产出,而没有转形投入,亦即生产价格中的利润s是由m 按各部门总预付资本平均分配的,而k是仍然按价值中的c+v计算的,而事实上构成生产成本的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是在市场上按生产价格购买的。鲍氏进而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使c、v同时转化的转形方法,对马克思的方法进行所谓逻辑“修补”。
关于这个“逻辑矛盾”,马克思本人也有察觉,他说:“这个论点好像和下述事实相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本的要素通常要在市场上购买,因此,它们的价格包含一个已经实现的利润,这样,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价格,连同其中包含的利润一起,会加入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成本价格”,“一个产品的价格,例如资本b的产品的价格,同它的价值相偏离,是因为实现在b中的剩余价值可以大于或小于加入b的产品价格利润,除此之外,在形成资本b的不变部分的商品上,以及在作为工人生活资料因而间接形成资本b的可变部分的商品上,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但是,马克思又说:“这一切总是这样解决的:加入某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多多少,加入另一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就少多少,因此,商品生产价格中包含的偏离价值的情况会互相抵销。”因此,马克思认为,“如果把社会当作一切生产部门的总体来看,社会本身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它们的价值的总和。”而且,“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并在多处重申这个观点。他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九章的转化表中的数据论证了这两对总量分别相等的关系。这就是马克思的著名的“两总量命题”或“两总量等式”:Ⅰ.总价格=总价值;Ⅱ.总利润=总剩余。马克思认为,由于这两个总量关系的存在,而且价值历史上先于生产价格存在,因此生产价格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由价值转化而来的。但是,马克思并未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来证明“多多少”、“少多少”、刚好使“偏离价值的互相抵销”和两总量等式的成立,而鲍氏的证明,在c、v同时转化的情况下,只能做到第Ⅱ总量命题单独成立,而第Ⅰ总量命题不能同时成立。因此,马克思的方法和和推测性的结论进一步受到了指谪、质疑。
庞巴维克的批评和鲍尔特基维茨的指证引来了各种意识形态和各种流派经常学家的强烈反响,从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无产阶级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给予坚决反击,引申论证;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则大加赞赏,认为从内部找到了推翻马克思理论体系的致命缺陷;一些所谓中立的或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物价局论文:价值转形对称不变性解法探讨

点击下载
分享: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