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思考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审计事业特别是内部审计呈蓬勃发展之势。内部审计机构从“要我建”转向“我要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逐渐从财务收支审计转向经济效益审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组织形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企业的内部审计从机构设置、业务范围,到人员素质、职业准则和理论方法体系等诸多方面都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急需进一步总结、提高和完善。本文仅就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加以探讨。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涵义及定位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体现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求,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产权清晰、权责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是最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典型的资本经营企业。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授权董事会经营企业,即经营企业的决策权掌握在董事会手中,与这一权力对应的是董事会负有按照股东意志行事的责任,这是第一层经济责任关系。这一关系的存在,使得对承担责任者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成为必然。在董事会作出相关决策后,董事会聘任的经理人作为执行机构,拥有授权范围内的具体经营管理权,这些权力的拥有也对应着相关责任的承担——切实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议,高效组织企业运营,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收益。这一权责关系的对应实际上构成了公司的第二层经济责任关系。这一层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也使得对其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鉴定成为必然。从对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对这两层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的机构是监事会。所以在现代企业中,由于第一、二两个层次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奠定了监事会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也框出了监事会的性质及工作范围:代表所有者监督与评价董事会及经理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由于企业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责任关系链条上的一个有机统一体,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与维系不仅存在于法人治理结构中,在分权管理的今天,它还存在于高层经理及其下属各职能部门经理、职能部门经理及其再下属职能部门经理之间,对于这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判定,是每一个上层管理者高效管理企业的需要。因为在现代企业经营现实中,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多,经营领域的多元化及经营区域的广泛化,使得高层管理者直接监督其下属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日益困难,客观上需要一个专职的日常监督机构来帮助管理者履行这一职责,以确定下层人员责任履行情况好坏。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应运而生。所以内部审计就其性质来看,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0年6月第59届年会上发布了内部审计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是改进单位工作质量和提高效益、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率,从而实现其经营目标。从新定义内部审计职责、目标的变化看,说明当今国际内部审计已进入一个以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自我约束的主要渠道,在企业科学管理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它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经营管理情况的检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为改进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服务。成功的经验表明,那些大型国际跨国公司都是通过全面的内部审计监督,不断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从而改进管理、健全制度,推动、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香港著名企业管理家李嘉诚就曾谈到,他是靠一支200多人的精明强干的内部审计队伍来有效地管理公司。
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定位为:在遵守国家政策、财经法规的前提下,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监督和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护股东权益,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在部门、单位内部设置的行使独立的审计监督的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科学、有效地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时应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独立性原则
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如果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或合并于本单位的其他部门,就会使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独立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一开始就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是“要通过组织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的”。
(二)权威性原则
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美国内部审计的实践也表明,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对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有权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对违反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行为,有权向董事会提出经济上和行政上处罚的建议,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三)适应性原则
作为制度构想应能体现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和现代企业的主要特点。从内部审计中心内容来看,从以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中心转向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从总结性的事后审计转向控制性和预防性的事中、事前审计,适应这种转变,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审计(制定制度时进行审查,重点在内部控制的健全和适用,也叫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经营计划审计、财务预算审计、投资方案审计、承包经营方案审计等方面的制度;从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特点来看,适应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需要,再根据企业本身、企业内部各个承包单位以及企业与外部经济组织之间存在的种种经济责任建立健全其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四)经济性原则
内部审计要对企业各层次的管理当局提供咨询,使其经营过程得到改善,减少资产的浪费,充分挖掘企业经营管理的潜力,帮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创造的这部分价值增值只有在大于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涵义及定位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体现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求,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产权清晰、权责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是最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典型的资本经营企业。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授权董事会经营企业,即经营企业的决策权掌握在董事会手中,与这一权力对应的是董事会负有按照股东意志行事的责任,这是第一层经济责任关系。这一关系的存在,使得对承担责任者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成为必然。在董事会作出相关决策后,董事会聘任的经理人作为执行机构,拥有授权范围内的具体经营管理权,这些权力的拥有也对应着相关责任的承担——切实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议,高效组织企业运营,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收益。这一权责关系的对应实际上构成了公司的第二层经济责任关系。这一层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也使得对其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鉴定成为必然。从对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对这两层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的机构是监事会。所以在现代企业中,由于第一、二两个层次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奠定了监事会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也框出了监事会的性质及工作范围:代表所有者监督与评价董事会及经理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由于企业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责任关系链条上的一个有机统一体,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与维系不仅存在于法人治理结构中,在分权管理的今天,它还存在于高层经理及其下属各职能部门经理、职能部门经理及其再下属职能部门经理之间,对于这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判定,是每一个上层管理者高效管理企业的需要。因为在现代企业经营现实中,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多,经营领域的多元化及经营区域的广泛化,使得高层管理者直接监督其下属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日益困难,客观上需要一个专职的日常监督机构来帮助管理者履行这一职责,以确定下层人员责任履行情况好坏。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应运而生。所以内部审计就其性质来看,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0年6月第59届年会上发布了内部审计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是改进单位工作质量和提高效益、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率,从而实现其经营目标。从新定义内部审计职责、目标的变化看,说明当今国际内部审计已进入一个以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自我约束的主要渠道,在企业科学管理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它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经营管理情况的检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为改进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服务。成功的经验表明,那些大型国际跨国公司都是通过全面的内部审计监督,不断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从而改进管理、健全制度,推动、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香港著名企业管理家李嘉诚就曾谈到,他是靠一支200多人的精明强干的内部审计队伍来有效地管理公司。
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定位为:在遵守国家政策、财经法规的前提下,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监督和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护股东权益,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在部门、单位内部设置的行使独立的审计监督的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科学、有效地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时应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独立性原则
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如果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或合并于本单位的其他部门,就会使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独立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一开始就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是“要通过组织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的”。
(二)权威性原则
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美国内部审计的实践也表明,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对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有权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对违反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行为,有权向董事会提出经济上和行政上处罚的建议,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三)适应性原则
作为制度构想应能体现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和现代企业的主要特点。从内部审计中心内容来看,从以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中心转向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从总结性的事后审计转向控制性和预防性的事中、事前审计,适应这种转变,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审计(制定制度时进行审查,重点在内部控制的健全和适用,也叫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经营计划审计、财务预算审计、投资方案审计、承包经营方案审计等方面的制度;从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特点来看,适应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需要,再根据企业本身、企业内部各个承包单位以及企业与外部经济组织之间存在的种种经济责任建立健全其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四)经济性原则
内部审计要对企业各层次的管理当局提供咨询,使其经营过程得到改善,减少资产的浪费,充分挖掘企业经营管理的潜力,帮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创造的这部分价值增值只有在大于
内部审计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思考
点击下载
本文2009-10-09 09:39:22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3809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