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育局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与教育一路同行

栏目:征文作品发布:2009-07-05浏览:2224下载151次收藏

**,1923年出生。从25岁从教以来,他已经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整整61年。“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没有一天停止学习,现在我仍然每天坚持看书、写作。”**笑着说,因为一直在思考,他的脑子到现在都很管用,甚至直到现在仍然在为学生辅导外语。

    如今,已经86岁的**眼不花,耳不聋,牙齿一颗未掉,头发多数未白。4月15日,记者在**的家里对他进行了专访。在**的娓娓叙述中,我市从解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慢慢呈现在记者面前。

    解放初期 潜心新乡教育

    1944年,**从北京辅仁大学外语系毕业。怀着对教育的一腔热血,他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回乡的路。1948年,**从郑州来到新乡,受聘于私立静泉中学(市三中的前身),教授英语课程。“那时候新乡城区的人口不足8万,整座城市十分破败,都是低矮的**房,只有新华街上有几个商店。教育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全市只有2所公办学校,3所私立学校。学校的设备很简陋,教学仪器、图书奇缺。”**说,新乡的3所私立中学分别是河朔中学、辅豫中学和静泉中学。2所公办学校是省立新乡中学(市一中前身)和新乡县中县师学校。由于进入公立学校需要考试,而私立学校的收费又比较高,因此学校的生源普遍都不好。比起周围的县市,新乡的教育相对较落后。他所执教的静泉中学初一两个班仅有160名学生。到了初二,经考试要淘汰掉一半的学生留级重读。到初三,就仅剩下一个班的40名学生了。当时,教师的生活也非常艰苦,每天都是小米饭就咸菜。尽管条件很差,但各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都不错。由于当时很多外国人前来办教会、医院、学校,外语尤其受到各所学校的重视。学生高中毕业后,不少人考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校。“你看,这就是当时的照片。”**说着,起身从书架上取出了一个信封,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抽出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记者看到,照片的拍摄日期是1950年12月22日,是静泉中学为了欢送当时参加军事干校的学生而合影留念的。26岁的**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时任静泉中学副校长并代理校长。“新乡是1949年5月解放的,从那时候开始,新乡的教育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说,解放后,在党中央的宣传和大力支持下,全国的教育事业都开始蓬勃发展。从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8年内,新乡的教育也开始进入到一个全盛的时期。“1949年9月,新乡成为**省省会,大量的人口从周边城市涌入,城市建设也突飞猛进,这为新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951年,**被抽调到**省政府教育厅大学筹备处,负责筹备建立**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前身)工作。**师范学院建成后,成为新乡的第一所高校。刚成立的**师范学院所在的地方是荒郊野外,除了一幢教学楼、一幢办公楼、一座宿舍楼外,基本没有什么建筑了。那时候道路状况很差,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泥泞不堪。从学院到市中心,坐汽车要30多分钟。**回忆说,因为离市区太远,交通又不便利,即使是本地的大学生都要住校。一到周日,学生们想到市区买点生活用品都不方便。后来,学校从外地购买了一条汽船,通过卫河河运,将学生和教职员工送到市区。

    由于要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转化为社会主义教育,国家对教育发展提得很高。新乡市政府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教育局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与教育一路同行

点击下载
分享: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