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县政府换届工作报告(2003-2007年)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07-03-17浏览:2400下载267次收藏

2007年03月01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__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政府工作回顾[找文章到☆大☆秘☆书☆网(http://www.damishu.cn)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200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增长实现四个突破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济增长实现四个突破。经济总量实现突破。预计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达到76.5亿元,比2002年增长88.6%,年均增长13.8%。财政收入实现突破。2006年全县辖区内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达到8.7亿元,比200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31.5%。投资总额实现突破。全县四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达到118亿元,比上届五年的累计投资增长1.36倍,年均增长30%。工业总产值实现突破。预计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达到154亿元,比2002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23%。2003年至2005年,在全市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__均列渝西地区前三名。

(二)经济结构实现四个优化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结构实现四个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14.4:53:32.6调整为9.9:58.9:31.2。二三产业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90.1%,比2002年提高4.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禽兔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比2002年提高15.7个百分点。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5%,比2002年提高5个百分点,成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连续三年被评为重庆市民营经济十强区县。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县城的中心作用进一步增强,丁家、大路中心镇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富有特色的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2.36平方公里,比2002年扩大7.4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4.8%,比2002年提高8.4个百分点。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扶持扶助协作机制,基本形成区域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统筹推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对困难乡镇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四年共转移支付2.79亿元,比上届五年增加1.63亿元。

(三)特色产业实现四个升级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导,特色产业实现四个升级。特色农业实现升级。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禽兔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2006年蔬菜产量达到27.5万吨,水果产量达到6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家禽、肉兔出栏量分别达到2100万只、290万只。农业产业化有效推进,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62%,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43.2%。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16项,农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特色工业实现升级。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由2002年的105.4%提高到142%。机械制造、建材、制鞋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9%,比2002年提高8.9个百分点,并成功创建为中国西部鞋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迅速发展,达到172户,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2%,红宇公司、青山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重庆工业五十强,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2年下降0.163吨标准煤。__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市十佳特色工业园区之一,四年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9亿元,已有121家企业入驻园区,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2%。服务业实现升级。商贸设施不断完善,共建成各类市场13个,新增营业面积6.8万平方米。专业街、专业市场建设初见成效,成功引进新世纪等知名商业企业和12家餐饮名店,打造了洋和步行街、天怡步行街等消费旺区,西南鞋材交易中心荣获“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20强”。连锁经营快速发展,连锁店铺已有350余家。“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建设初见成效,建成农家店106个。房地产、旅游、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加快发展。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6亿元,比2002年增长67.8%。新兴产业实现升级。以乐百氏、口之福等为代表的食品工业发展较快,以中亚药业、全发药业等为主体的制药业快速起步,以天星化纤、渝龙纺织等为龙头的轻纺工业平稳发展,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2亿元,比2002年增长126%。

(四)改革开放实现四个深化

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改革开放实现四个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农业税及其附加全部免征,四年共减轻农民税费负担3780万元。县乡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乡镇建制和村规模调整顺利完成,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164个。农村义务教育改革顺利推进,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融资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深化。简化了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手续,加强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组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政府的投融资能力显著增强,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659万美元,国内金融机构贷款4.5亿元。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中小企业融资工作取得新进展。会计集中核算、土地出让、粮食流通等其他领域的改革也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成功举办中国西部鞋业博览会、百家企业赴璧考察恳谈会等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参加中国重庆全球采购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会展活动,组织党政代表团到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加强了对外交往与合作,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美国trw公司、法国达能集团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和奥康集团等237个企业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744万美元,比2002年增加2648万美元。发展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坚持实施了“八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认真清理了一批政府规范性文件,取消了一批收费项目,规范了对企业的经济检查行为,实行了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制,广泛开展了社会评议部门服务活动,推出了“十条禁令”,部门工作作风明显好转,政务管理逐步规范,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宽松。

(五)基础设施实现四个完善

坚持基础先行的原则,基础设施实现四个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改造乡镇主干道41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57公里,改建新建桥梁4座。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顺利实施,改造农村公路320公里,全县实现村村通公路,社社通公路率达到94.5%。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开工建设了璧城区域供水工程等四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新建了红宇大桥、永嘉大桥,城市道路、管网、垃圾台、公厕、路灯等市政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大力实施城市集中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1%,比2002年提高19个百分点。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县城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和市级山水园林城市。丁家、大路两个中心镇及其它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市级卫生镇4个、县级卫生场镇6个。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固定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58.4%、38.3%。有线电视传输质量进一步提高,用户达到13.8万户,覆盖率达到85%。能源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220kv田家变电站扩建工程和县城电网改造,建成大路110kv变电站,开工建设城南、丁家黑龙110kv变电站。完成大学城至璧城天然气管道工程,乡镇场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80%。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效果明显,共投入资金1.6亿元,建成各类水利设施5000余处,修复水毁工程2007处,整治病险水库28座,新建电灌站8处,改造电灌站136处。气象预测预报设施有效改善,投入100多万元完成气象台站搬迁。农业综合开发深入实施,共投入财政无偿资金2548万元,完成土地治理5.54万亩。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仅2006年就投入示范村、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1303万元。

(六)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四个进步

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四个进步。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步。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共指导帮助134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01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2.99%,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提高到57.7%。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66万人。基本建立起以城镇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救灾救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扶助体系,发放各类扶助资金9383万元。扶贫开发扎实有效,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改善群众生活取得新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50元,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52元(市统计局最后认定数),年均增长8.5%,绝对额连续八年保持全市各县第一位。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8.95亿元,比2002年增长77.5%。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2002年的35.3平方米增加到40.4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0.34和0.52。“平安__”建设取得成效,刑事案件和安全死亡事故得到有效控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取得新进步。完成11个乡镇卫生院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69.4%,儿童“四苗”接种率达到94.8%。教育“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为贫困学生减免费用607万元。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较快推进,参保人数达2302人。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投入2545万元解决了5个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2004年及以前拖欠的民工工资全部兑现。信访工作效果明显,接待群众来信来访4486件次,为群众解决了3126个实际问题。成功阻击了禽流感、人猪链球菌病,战胜了“8.3”特大洪灾,“8.11”、“8.15”森林火灾和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等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民心工程顺利实施,四年完成民心工程49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四年获得专利授权230件,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两基”成果得到巩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农村中小学体制上划和学校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完成。保持了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和全国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县称号。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7.5万平方米,偿还“普九”欠债3190万元。__中学、来凤中学创建为市级重点中学。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商务高级技工学校落户__,实现了__高等职业教育零的突破。文化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建成__县青少年科普中心,创建为全国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县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传染病救助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创建为市级农村中医先进县,成为全国11个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唯一的重点联系县。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2006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7‰,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0.14%,创建为市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实施水土流失治理8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绿化7.5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8.2%,关闭了83家重污染企业,终止了18座饮用水源水库的承包养鱼行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双拥共建活动,保持了市级双拥模范县称号。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取得重大成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全民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人防、消防、档案、修志、保密、统计、气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共青团、老干部、关心下一代事业得到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县政府在狠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始终把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反腐倡廉作为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法制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2006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__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大力开展了“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专项整治活动,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调整农业结构,确保了大旱之年农民减产不减收。大力做好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完成3269人的移民安置任务。大力加强园区建设,园区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1.4%。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4亿元。大力实施项目策划和包装,推出总投资达136.9亿元的6大类60个项目。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的落户工作,92个项目中已有43个项目顺利启动,60个重点项目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大力解决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问题,全年融资4.5亿元,解决了53个企业和项目的用地需求。大力实施和谐社会建设,启动了构建和谐__的九大工程。大力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成功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预计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3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实现了本届政府向全县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的政府工作,充满着困难和压力,充满着艰辛与汗水,也充满了成功和喜悦。四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县政府换届工作报告(2003-2007年)

点击下载
分享: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