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机场营销问题初探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民用航空事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民用机场也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1990年,我国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仅为3040万人次,到1998年已达11371万人次;1990年,我国民用机场飞机运行仅为36万架次,到1998年已达156.5万架次。预计到200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运行总架次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相对于这样的发展速度,民用机场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一批又一批机场陷入经营亏损困境,目前全国143个全国通航的运输机场经营良好、尚有盈利的机场已不在多数。当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投资体制方面的,也有布局规划方面的,还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但是我们认为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营销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民用机场的经营者们研究营销问题,有利于认清自身经营管理的不足与局限,更有利于帮助我国民用机场经营走出困境。
二次大战后,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已经完完全全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营销观念的出现是市场配置资源社会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但中国近代经济的畸形发展,特别是近四十年的计划经济,没能自然孕育出“营销”理论。同样我国民用机场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在卖方市场的背景中,特别是在军民合用机场的条件下,没有自然地孕育出“营销”的观念。
“营销”作为理论并不复杂,其中心思想是以市场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其核心概念是需要、欲望、需求、产品、价值、满足、质量、交换、交易、关系、市场、差别、组合等,其核心理论框架可以简单地概括成6“o”、4“p”、2“c”。6“o”即购买对象、购买目的、购买组织、购买方式、购买时机、购买渠道,4“p”即产品、价格、地点、促销,2“c”即成本(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竞争者(对比本企业相对优势和劣势的参照物)。但是,在我国要将“营销”作为人们普遍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特别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生存技术和生存手段,是需要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才能实现的。那么,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民用机场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营销问题呢?我们认为起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从目前的整体状况看,我国民用机场营销落后的第一个方面是“营销理念”并没有被引入。如果说有营销观念的话,也仅仅停留在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阶段上。具体的原因是:
1、民用机场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机场也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于是人们习惯于用生产观点、产品观点去认识和运作机场,认为只要搞好航空地面服务保障,把服务搞好、把商品供应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就能搞好了。有的甚至于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观点、产品观点,去运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场。
2、民用机场本身属性中具有被动接受的特点。到机场起降的飞机数量多少、方向如何最终由航空公司决定,到机场的旅客人数多少、什么时候出现最终由航空公司决定,机场的货物运输业务更加体现出为航空公司服务的特点。因此在这三个层次中,机场的服务的确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服务属性中的这些特点,强化了人们只看重生产、只看重产品的观念。
3、改革开放20年来,民用航空一直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这个时期在需求上表现为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用生产观念、产品观念足够维持企业发展,客观上不具备“营销观念”生长的土壤。
4、如果说不久以前的1996年,我国民航全行业还盈利20多个亿,营销似乎还并不重要的话,那么从1997年开始,我国民航由于各种弊端的长期累积突然出现全行业、大面积的持续亏损,营销观念的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营销的引入在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了桥梁,它将是市场竞争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基本活动,是现代企业整体战略的基石。民用机场引入“营销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1997年,在我国民航市场经济发育的过程中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它标志着我国民航全行业从卖方市场进入到了买方市场。买方市场使营销的出现成为必然。现代营销观念要求卖方必须以买方的需求为导向,服从服务于买方,整个市场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国民用机场营销落后的第二个方面是除观念上的落后外,在营销的实践中还具体表现在市场没有细分、市场目标模糊、市场定位不准等等实际营销问题上。
1、 市场没有细分。各机场所具有的优劣势、强弱项均不相同,市场细分能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机会,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我国民航早就将业务分为客运与货运,将运输分为国内运输与国际运输,将旅客分为公务、商务、个人等等。划分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为什么我们还是认为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细分呢?理由有:一是,
民用机场营销问题初探
本文2006-12-06 00:00: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7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