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改造县级影院的论文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06-12-07浏览:2721下载201次收藏

中国电影一百年了。县级影院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从无到有、从站着看到坐着看、从小机放映到座机放映、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件件都充分证明了,“影院兴、电影兴;影院衰、电影衰”的基本发展规律。

  然而,县级影院“基础扎实,后劲不足”,与其他蓬勃发展的产业相比,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脱节了。绝大多数县级影院几十年如一日,风化残破的外表,陈旧的设备设施,暗淡的招牌,几乎方方面面均停留在历史所造成的低层次,低水平之上。又错过及时跟进大中城市影院改造创新的绝佳机会,甚至是光打雷不下雨,白白浪费了再发展的机遇,使差距更大,进而无法摆脱被历史和市场淘汰的厄运。

  那么,县级影院走改造创新求生存谋发展之路有多长?瓶颈在哪?

一、突破资金筹集瓶颈:

  县级影院作为一方公共文化娱乐事业场所,属于软实力建设,且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显现成效,是一项重装备高投入,低回报的福利型事业。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意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认为影院改造是行业内部的事,因此很容易被地方政府和公众所忽视。没有真正意义上能把影院改造列入地方经济的发展思路,尽管也作些努力,那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使县级影院改造步履艰辛。

  又由于有关部门规定,凡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其房产土地资源不能作为抵押资产贷款的固有弱点,而且电影市场萎缩,银行出于降低信贷风险,节约贷款成本的考虑,都不愿提供贷款,就形成了县级影院改造项目极不容易得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缺乏足够的资金恰恰是县级影院改造首当其冲的一大瓶颈。

  于是,资金上等靠要,盼星星望月亮,总祈望天上能掉下大馅饼来,苟延残喘过了一年又一年。使占中国电影市场最大份额的农村电影市场难以为继,生存遭受严重挑战。然而,没钱搞影院改造真的没“辙”了吗?不!

  建国后就开始的影院建设基本上占据了县城最繁华、人口最稠密的“黄金地段”。而且影院规模内是千座左右大厅,外又有能容纳千人以上的候影广场,所占据的土地面积都在数千平方米以上。这些土地的价值远远超过影院本身的价值,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

  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呼唤,财政相对困难的县级政府不能给钱,但能争得优惠待遇政策——“以地生财,聚财改造,地价返还,自求平衡”。因此,如何用活新时期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地理区位优势,把拥有的土地资源作为筹措改造资金来源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或者拍卖、转让、租赁、抵押等办法,把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势,筹集影院改造资金。就像一位棋坛高手运子行棋,每一步、每一招都事关全局的胜负,在错综复杂的棋面上,将子落于何处,是很值的县级电影经营管理者思考和探索的。

  上世纪末,福安市委、市府召开了文化专题调研的工作会议为影院改造“化妆”上台,给予优惠政策,在影院旧址1800平方米的热地上,转让部分土地面积,融资1千多万元,改建为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共六层,集影视、购物、餐饮等为一体的新颖时尚的影视娱乐城。

  宁德蕉城人民影院把握城区扩建契机,巧用民间资金,抵押部分土地六年使用权,成功改造了影院。如今全部按期回归,每月店面租金可收入十多万元,解决了电影队伍的社保医保等难题。经理因此被人们称为顾百万。

二、完善扶持政策:

  福安影城改造前后,省内外许多县(市、区)分管领导、主管局领导都亲自率队前来榷磋。但从改造过程经历的酸甜苦辣情况来看,激励机制欠完善,扶持政策缺乏力度也是制约县级影院改造速度的一大瓶颈。

  尽管国家相关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改造县级影院的论文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