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双语人才现状与建议思考
xx县位于贵州省东部,距省城贵阳市196公里,距州府驻地凯里市54公里。县境内居苗族、汉族、仫佬族、土家族、侗族等二十多个民族。全县总人口38.64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0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67.29﹪。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xx县民族语言使用比较普遍。因此在全县开展双语人才需求调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参考价值。这里所说的双语人才是指能熟练使用汉语和一门(或多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的行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及学校教师、医务工作者等。为了摸清掌握全县双语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法和范围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县直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含省州垂直管理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以及乡镇所属的各部门(各站、股、所、庭)、中心完小以上的学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5份,共计收回调查问卷65份。
二、xx县双语人才基本情况分析
在调查的65个单位中,共有编制3356人,实际人数2544人,汉族干部1307人,少数民族干部1237人,少数民族干部中,以苗族干部939占多数。在学历方面,研究生及以上有19人,本科1450人,大专882人,中专及以下193人。在语言使用方面,仅汉语的有1272人,通晓汉语及本民族
xx县双语人才调查汇总表
母语的有1003人,通晓汉语及两种以上民语的有269人。在这次调研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编制数有2764人,实际人数2316人,通晓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教师954人,占总数的41.2%。单位名称
xx县民族事务局
编制数(人)
3356
实际人数
2544
民族
汉
1307
苗族
939
仫佬族
55
亻革家
70
侗族
79
其他
94
少数民族总计
1237
学历
研究生及以上
19
本科
1450
大专
882
中专及以下
193
语言通晓
状况
仅汉语
1272
仅本民族母语
0
通晓汉语及本民族母语
1003
通晓汉语及两种以上民语
269
三、xx县双语人才需求状况
调查显示,从素质结构看,全县双语人才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本科以下学历的多,本科以上学历的少;初级职称的多,高级职称的少;熟悉党政工作的多,懂经济社会管理的少;知识能力单一型的多,复合型干部人才少。小学教育阶段和服务窗口双语人才非常缺乏。xx县双语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县小学阶段教学需求。由于xx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少数民族都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而在少数民族集中的乡镇中,学龄前儿童不懂汉话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小学低年级的“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教师队伍中,少数民族教师数仅为教师总数的41.2%,在这部分教师中,能够熟练运用苗语进行教学的教师不到50%。造成低年级少数民族教师奇缺的现象。
2、在实际工作中的需要,主要体现于服务部门、党政执法部门几个方面。在执法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沟通上的困难,例如法院、派出所在执法中常出现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无法交流的情况,不利于工作开展;农口部门如农业、林业、畜牧、计生、医院等专业技术人才中,双语人才逐渐减少,而一些懂少数民族语言、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和实用技术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由于年龄关系逐渐退休,使得这些部门在对少数民族的服务上,由于交流的障碍,不能确保服务质量,某种程度上使得这些部门的服务职能不能更好地发挥。党政人才中,少数民族人才越来越少。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中,懂民族语的人员屈指可数。全县5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25名党政主要领导中,懂双语的仅为15人,占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人数的60%。
3、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根据调查近年来全县文化广播电视、民族宗教等主要从事民族传统文化抢救、挖掘、整理的单位,真正熟悉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仅4人,面对日益消失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大搜集整理,缺乏大量的双语人才,因此对挖掘、搜集整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十分不利,与全县浓郁原生民族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
以上情况说明,双语人才与需要服务的对象的人数极不相称,双语人才越来越缺乏,在工作开展中出现许多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不适应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四、造成双语人才缺乏的原因分析
xx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按理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少数民族应该占相当的比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失调的状况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大环境所致。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电视等强势媒体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普通话的推广,民族语言正在悄无声息地渐渐丢失,人们对民族语言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民族语言消失的速度逐步加快。二是对双语人才的培养缺乏认识,重视不够。缺乏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长期的培养措施和规划。在岗位人员的配备上,较少从有利于交流、沟通和拉近感情距离等方面考虑。没有充分对本地双语人才进行整合利用。三是由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开放性,竞争激烈,外来考生增多,少数民族考生处于明显弱势。如xx县法院、公安等虽然在每年的招考条件中要求懂民族语言,但由于少数民族考生比例少,而且由于语言环境等因素,普通话不标准,面试时往往被刷下。
五、解决措施及建议
民族地区双语人才缺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民族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改变这重状况,仅单一地采取措施是不能凑效的,要从保护和恢复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采取综合性的多方面的措施加以解决。
1、从政府层面,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认真落实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同时认真落实国发2号文件,把贵州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有关要求,大力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形成尊重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为民族语言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应用的环境。
2、通过行政手段,采取民族语言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把学习民族语言作为开展好工作的一种前提和手段,教育不懂少数民族语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和非少数民族工作人员自觉学习本地少数民族语。树立多学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一种思维方式的观念。
3、进一步健全中长期干部培训规划,加强对双语人才才的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及基层公务员特殊培养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双语教师”。
4、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双语人才的素质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举办情况紧密相连。实际中通过“建校、留师、助学”等方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5、制定优惠政策,为双语人才的成长大开绿灯。积极与贵州民族大学等民族高等院校较少民族语言专业进行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双语人才,使双语人才真正落实发挥作用。对报考民族地区部门、岗位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以适当加分照顾,对能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考生加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将成绩计入总分照顾。
6、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对自学成才和培养双语人才有功的人员进行大力表彰和奖励。形成以学习民族语,讲民族话为荣的良好环境。
XX县双语人才现状与建议思考
本文2016-03-18 09:10:41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87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