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乡镇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6-03-17浏览:2123下载134次收藏

xxx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xxx乡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乡域面积298平方公里,38个行政村382个村民小组,5.9万人;人口居住分散,学校服务半径较大。全乡现有初级中学1所,22个班1823人,其中住宿生1600人;小学38所,8个教学点5496人,其中住宿生2233人;中心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236个;小学附属幼儿班34个,在班幼儿1867人。xxx乡历届党委、政府都把教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以教育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近年来,我乡教育事业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也显著提高。但是,与城镇和发达地区相比,我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仍存在很大问题。如何结合xxx乡实际,寻求一条既能持续性提高人民素质,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无疑是目前我乡教育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xxx乡教育现状  

    xxx乡一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着力保障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和谐教育。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完善和落实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使我乡义务教育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但是,由于地处山区,人口居住较为分散,虽然教育工作水平逐步上升,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数量的欠缺。目前,xxx乡共有在编人员412人,但在岗教师只有362名,有50人缺编。拿乡第一初级中学来说,全校1823名学生,按照国家要求,需开设41个教学班,配备101名教师,但在岗教师仅有85人(含2014年底退休4人,支教3人),教学班也只开设了22个。另外,每所村级小学仅配备了2-3名教师,校长和教师们一样包班教学,其中10所小学还依然保留复式班教学。师资力量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义务教育的普及。二是教师老龄化严重。据统计,xxx乡34所村级小学55岁以上“民转公”教师占95℅以上,大多年老多病,面临退休。多数教师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但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比如,2015年底干沟小学有3名教师办理退休,但2016年春期依然坚持在学校工作。虽然年纪偏大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对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的运用不熟悉,教学手段及教育方式落后,课堂缺乏创新,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二)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一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全乡所有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普遍较低,教学水平和国家的要求及现实工作差距很大,而且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合格学历是通过自学、函授、进修等形式取得的,虽然有学历,但实际工作能力较差。二是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偏低。由于山区生活条件差,教师待遇落后,一些教师表现出工作不积极现象,没有把教书育人、爱护学生当做一项神圣的事业,没有高尚的职业操守,思想上不上进,随波逐流,导致教学质量上不去,直接影响学生学业。  

(三)基础设施不健全。据统计,xxx乡39所中小学校有35所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仍然沿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原始课堂教学模式;36所学校无运动场地,学生到河边或树林里上体育课;几乎所有学校均无配备运动器材及健身器材。教学设备的不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学生失学现象严重。据调查统计,xxx乡2015年流失生约10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普九”成果有可能得而复失,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会因此而动摇。而造成学生失学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家长法制观念淡薄。部分农村家长未认识到保障子女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一种法律规定,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未认识到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权利,对子女上学态度消极,拖子女后腿甚至逼子女辍学回家,从而造就了新一批的文盲。二是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农村家长送子女入学的原动力是希望子女升学后跳出“农门”,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很多农村大中专生就业困难,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升学前景失望。于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父母便让子女回家“发家致富”。这些消极的社会舆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从学校流失。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留守儿童无人监管以及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合理等都是导致学生失学的重要因素。  

     二、原因分析  

    (一)山区乡镇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落后的经济发展是造成xxx乡教育发展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而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就在于山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如造成交通的不便利、从而阻碍了与外界贸易的往来以及信息的及时互通,继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致使教育资金投入减少和社会关注欠缺。  

    (二)财政投入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前,山区农村中小学的正常经费投入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县乡财政拨款,二是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是社会集资、捐资和村民集资,四是学校所收取的学杂费。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附加费和社会集资被取消了,县财政保障教师正常发放工资都十分困难,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更是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学校正常运转困难,山区学校承受巨大压力。  

    (三)教师待遇偏低。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根源就是师资问题,而决定师资力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师待遇问题。由于山区经济整体发展的落后和财政投入的相对薄弱,山区乡镇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会回避偏远山区的教师这一职业,同时还造成了教师的缺编以及在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消减等问题。  

三、推进我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一是在统一城乡教师各项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制度,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加大对深山偏远学校教师生活补贴力度,使其安心从教。二是建立教师动态补充机制。采取农村教师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在招教和特岗分配中优先倾斜考虑,以解决教师不足等问题。                  

    (二)建立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在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方面,一方面要确保学校有一定的专项经费,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县教研室的优势。由于县政府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已经相当困难,再无法承受其他教育经费支出,因此,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可由更高一级的市政府来承担,并直接拨给学校。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在当前专项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县教研室可以通过加强与市教研室以及其他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提供给教研室科研人员的进修或培训机会,提高它们的专业素质,从而有效地培训本县的教师。  

(三)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是加强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划拨土地,拨付专项资金,建设学生教室、宿舍、食堂、体育场地等,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办学需求。二是在县财政承受力允许的条件下,对学校组建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等,实现校校“四有”(有符合办学规模、要求的校园用地和安全的教学用房,有合格的教师,有合格的实验室、图书馆或图书室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的食堂和宿舍)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四)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一是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加强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四是实行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从城市与农村各选择一批中小学进行结对帮扶。城市政府要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与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五是加大农民培训教育力度。重点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  

乡镇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