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谢小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温州广大农村迅速兴起,并对温州农业和农村的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取得的成效是相当明显的。最近,我们就温州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感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市发展变化很快,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 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政策上再作相应的调整充实 。只有这样,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农业产业竞争力才会有新提高, 并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开辟新的实现途径。
一、温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分析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为基础,以龙头 企业和中介组织为依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 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 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 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经营形式。这些年来,我市 各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使农业产 业化经营由点及面全面推开,并取得明显的绩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依托力量。1994年在全省率先 成立农业龙头企业协会,1999年市委、市政府着手实施农业“百龙工程”,在政府的有力推 动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呈良好势头。据市委农办统计,到2003年底,全市县级以上的农业 龙头企业发展到414家,年产值57.2亿元,实现利润6.1亿元。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9家,市级“百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105家。如温州虹丰粮油集团是 一家国家级的农业龙头企业,脱胎于虹桥粮管所,经过机制转换和这几年的发展,现今联结 着紧密层企业5家,半紧密层企业7家,松散企业20多家,联结6个农场,156户种粮大户,76 00户种植、养殖专业户,还以承包租赁等形式直接管理4家农贸市场。集团在浙江省内有粮 食基地5.6万亩,水产养殖基地8000亩,在黑龙江省建有10万亩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并在俄 罗斯开辟500公顷大豆、玉米生产基地。现公司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获利在3000万元以上 。
二是区域性优势农产品凸现,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全市已基本形成四大农业生 产区域:西部山区、半山区以茶叶、林产品、高山蔬菜、水果、动物养殖为主的区域;东部 沿海平原以粮食、瓜菜、水产、畜牧等生产为主的区域;海岛成为海洋农业和水产加工区, 城郊形成花卉、蔬菜、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区域。与此同时,各地涌现了以“一村一品”、 “一乡一品”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块状经济,出现了11个全国性的农业特产之乡。如苍南马站 的“蘑菇之乡”,泰顺的“茶叶之乡”。市有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建立认定了一批不同特色要 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包括20个效益农业示范基地,18个扶贫开发示范基地,40多个无 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20多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基地以较高的规模效益辐射带动周边 地区的发展,不断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带和经济增长点,加快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据统 计,全市蔬菜面积已达140万亩,茶叶面积18万亩,杨梅17万亩,柑桔16万亩,马蹄笋10万 亩,水产养殖面积38万亩。
三是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实现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据统计,目前, 我市已形成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内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58家,入会会员2万多人,主要有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 、股份合作社等形式。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方面发挥了 “握指成拳”的作用,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发挥了“区域集聚”作用,在提高农产品品质方 面发挥了“行业自律”作用,在专业化协作方面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并大大提高农民的 综合素质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泰顺山友食品有限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本文2005-08-25 15:42: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