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培育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124下载253次收藏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然而,落后地区由于政府行为错位,产业集群效应与预期存在偏差,落后地区并没有因此走上“腾飞之路”。文章在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群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挖掘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与政府政策错位的深层次原因,在肯定政府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了优化政府政策行为,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政府行为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很强的区域化特征,并显现出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其中相同或相似的产业不断在某一区域集聚,形成了产业集聚的现象。在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在不断涌现,为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增加了竞争优势。但由于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本身的功能缺陷和集群内企业容易形成的战略盲点,因此需要从公共机构获得专业化服务。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它的参与能够加速或减缓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
 
    一、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国外研究
 
    18世纪80年代,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这是产业集群理论的最初来源。他认为“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认为,工厂规模的增大能够带来利益或节约成本,而若干个工厂的集聚更能给周围各厂带来更多的收益或节约更多的成本,所以工厂有集聚的愿望。20世纪80年代初,马歇尔(1980)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形成了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外部规模经济能将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
 
    关于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学者的研究热点。法国经济学家帕鲁等人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个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产业的聚集,再通过乘数效应及极化效应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政府可以根据地区特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强制性培育产业集群。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porter,2000)的新竞争理论认为,政府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动机,政府对集群的政策应在于优化集群结构,平衡群内企业的竞合行为,提高集群的竞争优势。
 
    (二)国内研究
 
    近年来,随着产业集群研究在国外的蓬勃发展,集群政策也开始走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王缉慈(1993、2001)是我国较早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她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群理论与新产业区理论,倡导政府要高度重视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的分工合作,并在其《创新的空间》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本土化政策建议。仇保兴(1998)从多角度分析了小企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制约因素以及创新意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地方政府应该建立五大支撑体系以有效地扶植小企业集群的成长。邱成利(2001)认为必须推动产业集群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形成互补配套的制度结构,以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刘军国(2001)在产业集聚形成机制方面进行了较有说服力的研究。朱华晟(2002)则从产业关联度的视角,论述了在新时期的产业集聚中,影响企业地方联系强度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较少涉及到产业集群中政府行为的规范问题,本文将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展开产业集群与政府行为关系的研究,旨在通过政府对欠发达地区集群产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培育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