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影响我国现阶段二元经济转型的几点历史因素思考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493下载288次收藏
   摘要:每一个封闭经济体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时期。我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显现出这种特征,但由于长期的战乱,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经历一个较长的计划经济时期,因此,在我国的现阶段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西方二元经济理论所不具有的特征,而究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我国特有的历史发展进程。
 
    关键词:二元经济转型;农村剩余劳动力;历史因素
 
    一、引言
 
    1954年,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文,使“二元经济理论”在更大范围内获得了认同与应用,在该文中,刘易斯认为在那些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如此之多的发展中国家里,存在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差甚大的两类部门:“生存部门”与“资本主义部门”。“生存部门”为规模巨大但劳动边际生产率很小、零、甚至为负的传统农业部门。此时,即使从传统农业部门中转移出一部分劳动,也不会降低此部门的产出。因而“生存部门”中存在“隐蔽失业”即剩余劳动。“资本主义部门”是使用再生资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经济部门。“资本主义部门”有着生存部门无可比拟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在此部门中,资本家所获利润会被再投资以创建新资本。因而,在技术进步中性的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会不断扩张以吸收更多的人从生存部门进入资本主义部门就业,直到“生存部门”中的剩余劳动消失为止。
 
    改革开放以来,上述“二元经济理论”的特点在我国表现很突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在我国二元经济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最初是因为外部力量的介入而被迫发生的。此后,长期的战乱一直伴随着这种经济转型。建国后,我国又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受到户籍制度的约束。因此,我国的二元经济转型便出现了“二元经济理论”中所不具有的特点。本文试图从我国二元济经结构的转型历程出发,对影响我国现阶段二元经济转型的历史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我国目前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现阶段二元经济转型的特征
 
    (一)现代工业部门分布过于集中,且部分不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放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6)指出:“中西部地区为主要输出地,东部地区为主要输入地,半数农民工跨省流动。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安徽、江西、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广西、重庆、贵州等中西部省份。2002年这9个省份的跨省流动就业劳动力之和占全国总量的81%。跨省流动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去向省份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和天津,上述7省市吸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影响我国现阶段二元经济转型的几点历史因素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