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节水技术的应用模式
1.纳雨蓄墒耕作技术
包括深耕深松蓄墒、镇压提墒、中耕保墒蓄墒等。
深耕镇压相结合,打破犁底层,促进土壤熟化,加厚活土层,改善深层土壤的物理性能,减少土壤机械阻抗,有利于作物根系向深层土壤延伸,增加植株对底土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范围,扩大营养面积,促进作物高产。耕松后雨水迅速入渗,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可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利于有机物分解,消灭杂草,防止作物病虫害发生。镇压是用不同形状和轻重的农具镇压土壤,冬春季节避免跑风漏风,早春季节有利于底墒深墒向上传导,播后压使种子与土壤密切结合,利于种子吸收水分并及早发芽。苗期雨后适墒中耕松土,改变土壤结构,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免耕措施是在尽量不耕翻土壤的条件下,尽可能保留前茬作物残存茎叶及根茬,并采用化学锄草和病虫害防治。这种耕作栽培的特点不破坏土壤结构,保持土壤原有的物理性状,使耕作层保持良好的水分状况。免耕增产是由于非耕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尤其作物苗期阶段的土壤墒情状况。另外应用模式还有等高垄沟种植法、水平等高耕作、水平梯田耕作等蓄水保墒耕作方式。
2.农田覆盖技术
包括砂石覆盖、秸杆残茬覆盖、地膜覆盖。
砂石覆盖是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抗旱保墒增产措施。做法是把卵石、砾石与粗砂、细砂平铺在经过深耕、施肥、压平以后的田地上。长期实践已证明,覆盖后的砂田比无任何覆盖的土田有突出抗旱、压碱、增产的作用。
地膜覆盖是利用厚度为0.002~0.02mm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覆盖在地表的一种保温提墒措施。薄膜凝集从土壤蒸发的水量回补土壤水分,形成耕层与地膜的水循环体系。在减少土壤无效蒸发的同时,减少土壤积盐,保护耕地免受风蚀水蚀。增强地面反射光与散射光,增加叶面下部光合强度,高寒地区提高地温2℃~4℃,延长生长期,提早上市。存在问题有地膜覆盖早衰问题,病虫害问题,地膜残留问题。
秸杆覆盖是利用秸杆等作物性物质覆盖土壤表面的一种增温保墒措施。可避免因雨滴的直接冲击在土壤表面形成不易透水透气的土壤板结硬
农艺节水技术的应用模式
本文2010-03-12 15:11:18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