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黄河”工程遗产应用系统的整合与完善之探索(吴晖 姚保顺 刘英红)
随着黄委“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开展以及计算机广域网络的扩大、开发技术运行方式的变化和用户的迅速增长,原有系统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特别是系统建设中对信息化建设缺乏通盘考虑的矛盾日益突出。“数字黄河”工程规划完成后,我们根据规划首先选择防汛应用系统为突破口,“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是防汛应用系统中较典型的应用系统。2002年开始,以“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的整合完善为目标,黄委基于webgis和地图服务中间件搭建了地图服务平台。通过此平台进行系统的整合完善,完成了internet/intranet版本的“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此系统可以在不同比例尺电子地图上实现无缝自动漫游(1:100万→1:25万→1:5万→ 1:1),实现了水文信息查询,防洪工程基础信息查询,防汛部署基本信息查询,实时工情、险情信息上报、查询统计,实时险情信息报警、处理、滚动显示,险情批复,以及系统管理维护等功能。平台是按“数字黄河”三层架构搭建的。本文通过对这一成功整合遗产应用系统的案例分析,为大家提供有益的经验,为黄委会“数字黄河”工程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概述
黄委计算机应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黄委的计算机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发展,先后建设了“三~花间实时遥测洪水预报”项目、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黄河防洪决策支持系统”、中芬合作的“黄河下游防洪减灾软件系统”、“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众多服务于各业务的软件系统,在黄河治理开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已经建成的系统具有互相独立、自成体系(自己的网络环境、自己的数据库系统、自己的开发平台、解决单一问题、服务于单一对象等)特点。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导致了信息资源不足、信息共享困难、应用基础薄弱等。
2001年7月25日,在研究黄委信息化建设规划专题办公会上,李国英主任代表黄委党组提出:黄委必须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高度,要认识到信息化是黄河治理开发的迫切需要,是大幅度提高治黄工作效率的要求。黄委正式提出“数字黄河”理念,启动“数字黄河”工程建设。
2001年9月5日,黄委成立由李国英主任任组长的“数字黄河”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随后设立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1年9月27日,“数字黄河”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确定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原则。
2002年6月27日,以黄委信息中心为主的规划编制组开始集中办公,按照“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原则,在清华大学、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和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编制的综合及专题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完善“数字黄河”工程规划,确立了“数字黄河”的三层架构。
随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原有应用系统的整合摆到了眼前,如何保留遗产应用系统在“数字黄河”三层架构下,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互连互通,信息共享,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就是一个相对于“数字黄河”来说正在使用的遗产应用系统,它也是“数字防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满足“数字黄河”三层架构,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互连互通,信息共享等,必须对“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进行整合。
该系统的建设始于1998年,有黄委信息中心与山东黄河河务局合作,开发了基于gis的“山东防汛指挥系统”,当时gis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库也是采用当时水文数据库采用的sy 数据库,运行方式为客户机/服务器(c/s)方式。在当时的网络环境下,很好的满足了山东省黄河防汛工作的需求,运行良好并带来了较好的效益。根据使用情况,1999年黄委防办与黄委信息中心合作,以“山东防汛指挥系统”为基础开发满足于全黄委防汛工作需求的“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会商系统”并推广
“数字黄河”工程遗产应用系统的整合与完善之探索(吴晖 姚保顺 刘英红)
本文2010-03-12 15:10:57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