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电厂水轮机过流部件磨蚀与防护回顾(王建忠 涂阳文 王茂海)
表1
摘要:葛洲坝电厂水轮机过流部件的磨蚀是泥沙磨损和空蚀联合作用结果。从1989年开始筛选出适宜葛洲坝电厂水轮机过流部件的抗磨蚀涂层——环氧金刚砂,涂后在葛洲坝电厂水轮机过流部件上的应用是成功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还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解决水电厂的这个老大难问题。
关键词:水轮机 过流部件 磨蚀 环氧金刚砂 涂料 防护
1 前言
葛洲坝水利枢纽是1970年代在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集航运、发电、防洪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电站是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三峡水电站的反调节电站,设计装机21台,总装机容量2715mw。从1981年工程开始发挥效益以来,机组已实现安全运行23年。
电站年平均流量14300m3/s,年平均水量4529亿m3,最小入库流量2900 m3/s,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 kg/m3,最大含沙量10.5kg/m3,年输沙量5.26亿吨,总库容15.7亿m3。大江电站装机14台,装机容量1750mw;二江电站装机7台,装机容量965mw,分别由原哈尔滨电机厂与东方电机厂设计、制造,其水轮机技术参数如表1:
葛洲坝枢纽大坝的坝轴线中部布置泄水闸,两测是大江和二江电站,电站的两外侧为大江和二江船闸。由于葛洲坝电站位于南津关弯道的下段,在弯道环流作用下,泥沙产生横向位移,底层含沙量大、粒径粗的泥沙向凸岸右侧运动,表层清水向凹岸二江一侧运动,过机泥沙粒径大小的分布与过机泥沙含量的分布成正比,愈靠右岸的机组,过流部件的磨蚀愈严重,过机含沙量和粒径分布规律是:二江小而细,大江大而粗,二江电站的含沙量为断面(宜昌)平均值的0.94~0.98倍,18#为1.37倍,21#为1.6倍。过机泥沙粒径18#为二江的1.2~2.0倍,21#为1.2~2.9倍。最大粒径达0.62mm,单机年过沙量在1500万吨左右。为了提高水轮机过流部件的抗气蚀性能和抗磨损能力,叶片材料采用0cr13ni4-6mo不锈钢铸造,中环采用不锈钢材料,8#~21#机下环还增设900mm的不锈钢段。
2 过流部件的磨蚀情况
葛洲坝电厂水轮机的磨蚀与国内多泥沙河流水电厂同类机组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含沙量愈大,硬度愈硬,沙粒愈粗,运行时间愈长,磨蚀愈严重。过流部件的磨蚀是泥沙磨损和空蚀联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情况如下:
2.1 转动部件的磨蚀
2.1.1 叶片的磨蚀
葛洲坝电厂水轮机叶片材质选用抗磨蚀性能优良的ocr13ni4-5mo(125mw机组)和ocr13ni6mo(170mw机组)铸造而成,但磨蚀依然存在。其进水边愈靠外缘磨损愈重,头部外缘磨损十分惊人,曾在15#机叶片上钻孔试验,运行近40000小时,头部外缘磨损不小于16mm,厚度仅正面就磨损2.4mm。叶片出水边的磨损状况与进水边相似,也是愈靠外缘磨损愈重,出水边外缘磨损特别严重,3#机运行60000小时后,出水边厚度减少不小于的13 mm;20#机运行24000的小时,厚度减少21mm,运行近38000小时,叶片与转室的间隙难以测量,叶片外缘端面200mm×70mm×60mm穿透性磨蚀坑几乎连成片,被迫利用中环进人孔盘车补焊磨蚀破坏部位。19#~21#运行80000小时,叶片外缘磨蚀和背面啃边十分严重,在叶片采取了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其出水边外缘圆角已不复存在,外缘形同狼牙状的“利刃”,部分已穿孔。1999年底,20#机扩大性大修,更换了五个带裙边的不锈钢新叶片,叶片与裙边是整铸经机加工而成,运行不到20000小时,裙边磨蚀严重,下端厚度由原来的15mm成为“利刃”,根部厚度40mm局部蚀穿,不得已对部分裙边修型。叶片与转轮室单边间隙逐年增大,1#~7#机以0.3mm/年增加,8#~21#机以0.76~1.12 mm/年增加,且背面吊孔处1000mm×250mm是其强气蚀区,磨蚀严重
葛洲坝电厂水轮机过流部件磨蚀与防护回顾(王建忠 涂阳文 王茂海)
本文2010-03-12 15:10:3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