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上海水葫芦氮磷污染初探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074下载196次收藏
 



简介:针对水葫芦生长失控的问题,探讨其生长条件,展现其不良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如采取截污、打捞、疏浚、替种、引水、放虫等措施,抑制水葫芦的过度生长。

关键字:水葫芦,氮磷污染,考察结果,形成原因,营养物质,生长环境,影响,污染

1 引言

近年来,黄浦江上游及沿江中小河道的水葫芦呈失控疯长趋势,大片的水葫芦漂浮江面,顺流而下,连绵数十公里,成水生群落聚集。在水葫芦生长旺盛时期,有些江段水面的很大部分被水葫芦覆盖。越往上游,这种情况越趋严重。

水葫芦又名凤眼莲,是水生直立或漂浮草本植物,原产美洲热带。于20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60~70年代作为饲料加以推广。但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产生的大量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成为水葫芦疯狂繁殖的营养物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达到极点,华南、华东等地相继出现水葫芦爆发的情况。黄浦江及沿江中小河道水葫芦的失控生长,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已经给黄浦江及上海市的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2 考察结果

2001年11月24日,对黄浦江及沿江中小河道的水葫芦生长情况进行了初步考察。从松浦大桥开始,溯水而上,跨越奉贤、松江、青浦3个县,沿途考察叶榭港、园泄泾、大柳港、太浦河、斜塘等10条中小河道,经过地区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农田、养殖场等。观察发现,顺黄浦江而上,水葫芦的数量和密度呈增长趋势。在黄浦江干流上,水葫芦的覆盖密度要疏于中小河道,大多呈簇或零散状沿主航道漂流而下。这些水葫芦多数枝叶泛黄泛黑,有些开始萎缩腐败,死亡的水葫芦占了多数,越往下游,所占的比重就越大。而在中小河道上水葫芦普遍长得很旺盛,在有些狭窄江段,水葫芦阻塞整个河道。特别是沿岸分布有工厂、城镇、交通干道和养殖场的河道,水葫芦长得尤其好,江面上几乎看不见裸露的水面。而两岸是水稻田和旱地的小河道,水葫芦的数量、密度均比其他河道小得多。在这些中小河道流入黄浦江的汇入口处,源源不断地有新鲜的和衰亡的水葫芦注入黄浦江。在黄浦江入口处,大多有水闸控制,在水闸内侧堆积着密密麻麻的水葫芦,而在外侧就很少或没有。我们认为,沿江中小河道上的水葫芦是黄浦江干流水葫芦的主要贡献。

3 形成原因

水葫芦是一种繁殖快、产量高的水生植物。据推测,667m2水面约生长10余万株水葫芦,合干质量3500~4000kg,在污水中的生长速度是天然水体的2倍[1]。水葫芦生长应该具备2个条件。

3.1 充足的营养物质

水葫芦极易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物质。在最适宜生长条件下,1hm水葫芦可以吸收800人每天排出的氮、磷元素。每年667 m2水葫芦吸收198kg氮、5.52kg磷[2]。由此可见,黄浦江及其周遍中小河道高负荷的氮、磷和有机污染,为水葫芦的泛滥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条件。

上海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郊工农业也相当发达,人口密度大,小城镇密集,工厂、养殖场数量繁多,产生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物很多,特别是农业和生活非点源污染已相当严重。尤其是近1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但环境恶化趋势加剧(见表1)[3]。

由于黄浦江沿岸大部分位于市郊,污染比较分散,范围广,但产生的污染并不轻于市区,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相当严重。1993年,上海市郊畜禽粪尿为非点源的首位,负荷占总量的39.23%。在市郊单位面积人畜禽粪尿理论负荷量为25.95t/hm2,有半数地区超过26.25 t/hm2的适宜用量,有11个乡已超过150 t/hm2,平均负荷居全国首位[5]。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尽完善,缺少污水处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上海水葫芦氮磷污染初探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