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讲话
各位新教职员、老师们、同志们:
欢迎你们从祖国各地以至海外来到大学,加入到中大人的行列中来。
回顾大学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大学无论是在烽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和平建设时期,都没有辜负**的殷殷嘱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强盛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浓厚的文化精神。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把握和利用若干重大发展机遇,使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不断迈进。大学历史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是一代代中大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创造出来的,而大学的未来也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的不断补充和成长。一所学府的发展、壮大,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今天,大家选择大学,相信也是抱着与学校共进步、同发展的信念而来。共同的使命、责任和信念把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而我们亦需要共同面对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给学校带来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下面,我想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个角度,和大家交流探讨如何加强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校新发展的一些思考,同时对新教职员提出几点希望,我们共勉。
一、大学“以人为本”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1、大学“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我自大学毕业留校成为一名教师后,一直未曾真正离开大学教师的岗位。但来到大学工作仅有半年多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新教工”。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学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其中有历史上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更有今天一大批年富力强的栋梁英才;既有学识渊博、修养深厚的学者教授,又有好学上进、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就是大学的“本”。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一是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高校衡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败标准,最终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二是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高校要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投入、超常规的举措来抓人才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来说,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切实树立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善待学生、尊重教师,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首要考虑因素;就是要努力创造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学校的各类人员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学校新的发展。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特别要指出的是,强调高校“以人为本”,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体”,绝对不意味着学校其他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处在“以人为本”这个范畴之外。从任何角度上说,学校各个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专任教师一样都是学校发展必须依托的力量。
2、大学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学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关于这点,可以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一段讲话找到答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大学必须以学生为本,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这段话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明确定位,从根本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高校的要求。总书记的指示还告诉我们:第一,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主体地位,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应围绕学生,以学生为本。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三,人才培养质量是全面的,既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也包括身体素质,更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大学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训练同时,还要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还要关心学生的道德品质、意志人格的塑造;关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关心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和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些都要求学校的领导、教师、管理者,不能把学生仅仅看作管理的对象,而是要当作受教育的主体,当作未来的校友,当作学校终生的朋友来对待。
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仅靠课堂是教不出来的,大学的传统和氛围熏陶显得更加重要
书记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讲话
本文2007-06-16 10:00:00发表“总结讲话”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8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