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污泥土地利用的重金属风险及其削减途径
摘 要:由于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口的增长,我国污水处理厂也迅速增加,这导致了大量污泥的产生。重金属超标是限制我国大部分污泥进行农业利用的主要因素。本文总结了污泥中重金属的危害及其削减途径,提出可以通过堆肥、碱性稳定、生物淋滤,完善污泥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等措施来降低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或活性,减少其对人类、动物和周围环境的风险。
关键词:污泥;重金属;环境风险;削减措施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杨志海(1977-),男,河北唐山人,讲师,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孙玉焕(1976-),女,山东德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污泥土地处置的风险评价及其资源化。
基金项目:青岛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0022177)资助
1 引言
污泥又名污水污泥,是指污水处理厂在净化污水过程中的副产物,是由有机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等组成的极其复杂的非均质体。由于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口的增长,我国污水处理厂迅速增加,相应的污泥产生量也急剧增加。
随着垃圾(包括污泥)填埋场地的越来越少以及对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污泥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污泥处置的发展方向。污泥含有多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病原物,这些环境危险物质随污泥进入土壤,对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风险,甚至构成威胁。其中,污水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一直都是人们所关心的环境问题,担心城市污泥中会含有大量重金属,因此把重金属问题看作是限制其农用的主要障碍。
本文就污泥土地利用过程中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对土壤质量、植物等的潜在影响,以及削减这种环境风险的措施作一综述,为污泥的安全处置及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信息和管理经验。
2 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污水中的污染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部分会转移到污泥中。重金属是污泥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重金属由于具有难迁移、易富集、危害大等特点一直是限制污泥农业利用的最主要因素。陈同斌等[1]对国内(1994~2001)报道的城市污泥重金属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城市污泥的ni、pb、cr、cu、zn含量变化幅度很大,极差最高达几千mg kg-1。从统计结果和根据污泥农用标准进行分析来看,其中cu和zn是我国污泥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也是限制其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李季和吴为中[2]对我国44个城市污水污泥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cu和zn的含量低于陈同斌等[1]的对我国部分污水处理厂污泥统计结果,而对于毒性较大的hg和as,含量则较高。从总量的角度研究重金属是比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但只凭一个总量无法说明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因此,在对污泥中重金属进行研究时,不仅要考虑全量,还要对其分布形态进行研究。
3 污泥土地利用的重金属风险
3.1 增加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施用含有重金属的污泥后,土壤和土壤溶液中各形态的重金属含量均有所增加,但以表层增加最多。由于重金属具有难迁移难转化的特点,因此污泥施用后可以长时间保留在土壤中。长期施用污泥的土壤停止施用污泥后,重金属在各形态中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表明重金属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毒害作用仍然存在。既然污泥施用后,重金属会残留在土壤中,随着污泥施用时间的不断延长,重金属就会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对人类、动物、植物和土壤生态系统都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污泥土地利用时,应综合考虑施用量、施用地点和施用时间等方面的选择。
3.2 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一般而言,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作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增加。国外专家研究发现,与化肥相比,长期施用污泥土壤的小麦籽粒cu、zn含量明显增加。污泥浸提液中的重金属对植物幼苗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在各种污泥浸提液中,中国大白菜种子发芽率保持较高的水平,随着污泥浸提液浓度的降低,种子发芽率升高。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受到土壤条件、重金属形态、植物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只
浅论污泥土地利用的重金属风险及其削减途径
本文2007-06-09 16:20:00发表“工矿企业”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88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