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07年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07-01-23浏览:2789下载233次收藏

——2007年1月——日在___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五年工作回顾
  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撤地设市以来的各类机遇,务实创新,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埋头苦干,较好地完成了任期内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农业产业化,重组华煤集团,建成___发电公司、祁连山水泥公司等一批大企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五年新增固定资产208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67%。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76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75.2%和122.4%。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了700美元,全市开始由整体解决温饱向总体小康迈进。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开发迈上了新台阶。进一步发挥优势,握紧拳头,集中力量做大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880万吨,发电量82亿千瓦时,牛饲养量89.7万头,果品总产量51.5万吨,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亿元,四大产业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0%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三次产业比调整到24:41:35。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迈上了新台阶。坚持发展抓项目,五年实施各类项目1048项,完成投资24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889项,建成了一批道路交通、农网改造、安全饮水、生态工程、世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新修高等级公路186公里、通县通乡油路544公里、乡村道路528公里。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65项,退耕还林337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70.5%和22.3%。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围绕打造___城区新形象,先后实施了“一线三点”、“六纵九横”、“两路一园八配套”和“六通五建”工程,城区面积由16.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6县县城、重点小城镇的扩容整建和基础配套成效显著。全市五年共完成城镇建设投资40.4亿元,城镇化水平由15.8%提高到26.6%。通过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迈上了新台阶。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先后筹集12.4亿元,处置各种债务22.3亿元,安置各类人员4万人,完成市属329户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任务,改制面达到96.5%。成立了市投资开发公司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面落实取消农业各税、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全市农村进入了无税赋时代。稳步推进商贸、粮食、供销体制改革。全市撤并乡镇28个,有效实施了机构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全市转移支付由2001年的2.5亿元增加到10.5亿元,财政支出由10.8亿元增加到26.9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积极组团参加全国性经贸活动,成功举办“西交会”、“五武赛”和崆峒文化旅游节。五年实施招商项目698项,实际到位资金48亿元;实施世行贷款项目12个,回补资金2.6  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值达到49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0%。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出口创汇1845万美元。形成了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促开发的良好局面,2005年我市被评为全国12个“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之一。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公共服务迈上了新台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校舍103.4万平方米,组建了我市第一所高校___医专,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加强基层卫生工作,新修改建乡镇卫生院70所,建成市、县疾控中心,成功防控“非典”等疫情,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快科技研发推广,有14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信息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建成市级标准化博物馆。加大对崆峒山、西王母、皇甫谧、古成纪等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文化效应进一步凸显。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计划生育工作基础不断夯实,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新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50处,___电视台节目通达各乡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政法系统基层基础条件,严格落实信访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广泛开展双拥共建,全市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
  民生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生活迈上了新台阶。立足为民办实事,实施了新一轮城镇供水改造,新建人饮工程113处,750个村通上了自来水,985个村通了等级公路,完成了“户户通电”工程,农村电话通村率达到95%以上。累计为农民减免各类税费1.69亿元,人均89元,兑现各类补贴12.19亿元,人均642元。在169个村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对1.8万贫困人口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产和生存条件。全市绝对贫困人口减少3.5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16万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5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9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逐年扩大,到2006年末,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的人数达到26.2万人(次),累计发放各类保险金7.2亿元,为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5亿元,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得到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40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64.9%和3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亿元,增长65.7%。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质量、价格监管,净化食品、药品市场,广大群众行路、吃水、上学、就医条件及消费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建设法治型、责任型和服务型政府,先后建成政务大厅、政府网站、行政投诉中心,成立法律顾问团,开通市长公开电话,建立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和新闻发布制度,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制,政府决策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人民团体的联系,办理人大议案5件、代表建议376件,政协提案626件,办复率均达到100%。健全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加强税收征管、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重视发挥统计、档案、地震、人防、外事侨务、地方志等部门的作用,支持工商、金融、电力、通讯、气象等中央、省驻平单位有效开展工作。政府的行政效能有了明显提高。
  刚刚过去的2006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和市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实干攻坚抓突破,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619项,完成投资66.5亿元,十大过10亿元工程已有3个开工建设,3个前期工作进展良好。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开展“百村试点”和“三清五改”示范村建设,出台整合项目资金、部门帮建、劳动力培训和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探索出了符合市情实际的“三条路子”和“五种模式”,泾川的实践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省上的肯定。煤电化运基地建设进程加快。砚北600万吨选煤厂建成投产,华亭电厂首台环保节能机组提前并网发电,新安煤矿已完成主井建设,60万吨煤制甲醇、750kv超高压输供电和大柳煤田开工准备基本到位,___电厂二期和崇信电厂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煤电产业的后发优势得到有效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初步形成。通过抓道路、园林、绿化、供排水、排污、电力、通讯等建设,___城区基础设施配套趋于完善,“五纵十横”的路网框架基本建成。交通建设“东部会战”全面展开。华庄公路和八里大桥建成通车,平定高速建设进展顺利,西平、天平铁路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甘肃东部交通枢纽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肉牛、果品两大产业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组建了___金果、___红牛两大集团。“___金果”取得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绿色标志认证和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签订出口订单1万多吨,实现出口创汇86万美元。成功举办了首届红牛产业发展论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红牛系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牛饲养量居全省农区之首。“___旅游”知名度明显提高。我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崆峒山申报5a级旅游景区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历年之最,开通了“崆峒号”旅游专列,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跻身全省前列。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提升。成功举办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皇甫谧文化节等节会,建立院地企银四方合作共建机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12个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及华能、中水、香港金晖等大集团的合作,开放开发逐步走向集团型、科技型、高效型的新阶段。劳务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品牌劳务、跨国劳务有了突破,有组织输出不断扩大。全市输出劳务5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4亿元,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6%,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明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中教育质量明显提升,高考上线率达到74.1%。灵台、泾川、崇信、静宁4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快速推进,平均参合率86.7%,为64.9万群众报销医药费3760万元。创作了现代眉户剧《好人米祥仁》,受到了各界的好评。组团参加了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取得了较好成绩。社会保障覆盖面有效拓宽。建立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和城市低保人员医保制度,全市6.7万名农村低保对象、4.7万名城市低保人员和9964名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到了新的社会保障和供养政策。援助963名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了就业。公安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完成了招录人民警察试点工作,充实加强了公安队伍,我市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工程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一切,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中央、省驻平各单位和驻平部队鼎力相助的结果,是全市各级组织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___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的实践启示我们:把人民的事业办实办好,就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2007年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