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公民环境权的思考

栏目:城建环卫发布:2006-12-18浏览:2725下载155次收藏

    内容摘要:公民环境权作为环境法体系的重心和基石,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学者的关注,环境权的相关理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已经得出了很多成果,本文从公民环境权的产生、内容及其实现等方面阐述了关于环境权一些观点,并对环境权理论、制度体系在中国的构建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环境权 公民环境权 人权 环境权体系 环境法
目  录:
一、  环境权的产生:
(一)、环境权是为克服和弥补传统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缺陷和不足而产生的一项新的权利;
(二)、环境权通常被认为是“第三代人权”,环境权产生和完善的历史即是人权理论更新和完善的历史。
二、环境权的内容:
     (一)、环境权内容的具体化;
     (二)、环境权的特点;
     (三)、环境权内容的辨析。
三、环境权的实现;
四、中国环境权理论的构建:
     (一)、前提;
     (二)、对他国环境权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三)、我国环境权理论的构想;
1、扩大公权力对环境权的影响,但又不能只依靠公权力;
2、把环境信息知情权、公众参与权融入行政法、民法领域,使其涉及范围更为广泛。


对公民环境权的思考

环境权是当今法学领域探讨颇多的热点问题,被看作是当代环境法理论建立的基石,具有重要意义。但自环境权产生以来,关于它的争论就未曾平息过,环境权理论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未成定论的问题,需要大家进一步探讨,环境权制度也有待建立和完善。

一、环境权的产生

(一)环境权是为克服和弥补传统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缺陷和不足而产生的一项新的权利

环境权作为一项权利从被正式提出到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尽管根据“天赋人权”的理论,这是一项人生而就有的权利。

环境权的提出是人类环境问题产生并日益严重的产物。在工业革命以前,尽管环境问题就已存在,但那时的环境问题并不严重,人类对环境的生活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在环境自净能力之内。但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害事件不断、污染严重和发展中国家贫困与人口压力大、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世界各国一方面致力于运用技术手段治理污染,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寻求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管理环境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因此催生了环境权概念。

从1960年原西德一位医生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向北海倾倒放射性废物的行为违反了《欧洲人权条约》中关于保障清洁卫生的环境的规定,从而引发了是否要将环境权追加进欧洲人权清单的大讨论起,关于环境权问题讨论逐渐深入。最初的讨论是在联合国大会的组织下从西方国家开始展开的。七十年代初,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国际法学者雷诺·卡辛向海牙研究院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要将现有的人权原则加以扩展,以包括健康和优雅的环境权在内,人类有免受污染和在清洁的空气和水中生存的相应权利。1970年3月,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开了"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采纳了大阪律师协会的意见,提出将环境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和基本人权对待:“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这次会议标志着国际环境权意识的兴起,同时更为明确提出了环境权的要求。1971年,欧洲人权会议将个人在洁净的空气中生存的权利作为一项主题进行了讨论,继而在1973年维也纳欧洲环境部长会议上制定了《欧洲自然资源人权草案》,肯定地将环境权作为新的人权并认为应将其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补充。所有这些努力都旨在引起全世界对环境权的重视,使其成为世界性的而不仅是为欧洲所特有的概念。最后以《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为标志,环境权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同。至今该宣言的第一条都被认为是有关环境权的经典定义:“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二)环境权通常被认为是“第三代人权”,环境权产生和完善的历史即是人权理论更新和完善的历史

环境权的产生过程不同于其他权利,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走了一条由国际法而国内法的道路,因此被认为与人权的关系密不可分,考察其产生历史不妨从人权发展历史来看。

“古往今来,文明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一个难以排遣的二律背反,即要求秩序化、规范化的社会组织与要求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体之间,社会和国家整体与个人主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一方面,社会和国家为了人类整体的秩序、稳定和安全,不得不借助理性、原则、规范甚至纯粹的暴力来限制个人的任性与绝对自由,约束个体的感性、情欲与‘恶行’;另一方面,个人主体又通过强化自我的能力,想尽力摆脱自然和社会(国家)的牵制与管束,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 ‘自我的价值’。这两种力量和倾向伴随着人类的繁衍和发展。”从法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人权理论产生的背景同时也是人权理论发展的动力。表现在法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就成为了个体权利与集体权利此消彼长的转变过程。这一论断同样也适用于环境权的产生与发展。环境权的产生正是基于传统人权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人文主义,包含了过重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不再适应小到各国大到全球的环境状况才产生的。环境权作为人权理论的新内容,是作为集体人权被提出和认同的,它不仅强调个人的基本权利、自由的保护,而且更注重集体人权的实现。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人权理论。在这一改变的过程中,环境权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近代的着眼于解决社会个体成员之间的局部利益冲突,国家对环境事务奉行自由放任政策转变为现代社会由国家出面对社会整体环境利益进行前瞻性安排和事先协调。从而形成了法律制度层面上的环境权。这一过程正是对个体利益的限制和对集体利益逐渐重视。

环境权发展到今天,作为一项集体人权,已经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同和重视,并且通过制定国内法与国际法进行衔接,尝试建立各国的环境权法律制度。

二、环境权的内容

 (一)环境权内容的具体化

上文已说过,对环境权最经典的定义是《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条:“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但这一定义颇为笼统和概括,环境权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学界有众多理解,有人认为应当包括:安宁权、采光权、通风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优美环境享受权,参与环境管理权,请求保护权,受害索赔权等等。有人认为应当包括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状况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侵害请求权等。有人认为应包括环境使用权(即主体有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进行生产的权利)、环境享受权(即主体有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宁静权、风景权、环境美学权、眺望权、通风权、日照权等)、环境参与权(包括参与环境政策法规制定,参与环境管理等)、环境救济权(即主体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有请求通过司法程序或准司法程序予以救济的权利)、环境自卫权(即因环境污染长期遭受危害,而通过公力救济手段无法或来不及消除污染及污染的损害和后果时,主体有采取自力手段对污染者人身和致污设备给予适当强制以迫使其停止污染,保护自己的环境权益)。甚至还有人提出购房人的三大室内环境权。

笔者认为这些理论都存在不足。作为一项集体人权的环境权应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公民良好环境权,一是公民开发利用环境资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公民环境权的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