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开办的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类:结算类,包括:汇兑、票据承兑业务等;代理类,包括:代理发行兑付债券、代发工资、代收水电费业务等;咨询评估类,包括:信息咨询、财务顾问业务等;担保类,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等;衍生工具类,包括:保管箱,融资性租赁业务等。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得到初步发展,但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加之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金融创新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中间业务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一是表现为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比重偏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在90%以上,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足10%。从公布的2002年中外资银行年度报告中可知,中间业务占比招商银行为6.0%,民生银行2.5%,浦东发展银行5.3%,深圳发展银行3.3%,工行占比为4.5%,汇丰银行(内地)为37.5%,而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基本在40%以上,一些大的银行则超过50%以上,花旗银行更高达80%。花旗银行的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仅占其利润总额20%。
二是表现为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少、层次低、业务开发滞后。目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较少是目前中间业务开办中的主要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仅限于结算、代理、咨询、兑付等几个方面,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创新少,服务功能差。到2002年底中国建设银行已开办中间业务品种达300个(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是最多的,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大都超过1030种),实现中间业务收入43.7亿元,占总收入的12.5%.同期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0亿元,约占总收入的5%。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中间业务,如代理、结算等劳务性、低风险业务,而很少提供代客理财、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担保性业务等高层次、高科技含量但风险也较高的智力型服务。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下发的《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对中间业务进行九类归属,而目前占各行中间业务主流的仍然是结算类和争取存款而开办的代收代付类。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新型产品增加不多,接纳的业务较小,诸如资产管理顾问、财务顾问、保管箱业务、金融期货、期权等高回报的中间业务开办更少。
(二)中间业务的服务档次差、科技含量低
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机构网点多、企事业单位在银行开户等硬件条件,且停留在一般的服务项目,如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保管业务等,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方面的软件优势开展诸如理财、咨询等高层次的服务项目。可见,我国目前中间业务的服务还停留在较低档次上。另外,除了服务品种的低档次之外,我国银行对于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充分。
(三)管理机制与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与统一的部门协调
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大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中间业务的全面开发管理。中间业务分属不同部门,导致业务发展缺乏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银行整体功能。中间业务经营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缺乏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有些银行虽然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但是制度建设未能跟上,在业务运行中不能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普遍存在无章可循、无标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开办的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类:结算类,包括:汇兑、票据承兑业务等;代理类,包括:代理发行兑付债券、代发工资、代收水电费业务等;咨询评估类,包括:信息咨询、财务顾问业务等;担保类,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等;衍生工具类,包括:保管箱,融资性租赁业务等。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得到初步发展,但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加之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金融创新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中间业务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一是表现为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比重偏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在90%以上,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足10%。从公布的2002年中外资银行年度报告中可知,中间业务占比招商银行为6.0%,民生银行2.5%,浦东发展银行5.3%,深圳发展银行3.3%,工行占比为4.5%,汇丰银行(内地)为37.5%,而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基本在40%以上,一些大的银行则超过50%以上,花旗银行更高达80%。花旗银行的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仅占其利润总额20%。
二是表现为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少、层次低、业务开发滞后。目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较少是目前中间业务开办中的主要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仅限于结算、代理、咨询、兑付等几个方面,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创新少,服务功能差。到2002年底中国建设银行已开办中间业务品种达300个(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是最多的,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大都超过1030种),实现中间业务收入43.7亿元,占总收入的12.5%.同期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0亿元,约占总收入的5%。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中间业务,如代理、结算等劳务性、低风险业务,而很少提供代客理财、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担保性业务等高层次、高科技含量但风险也较高的智力型服务。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下发的《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对中间业务进行九类归属,而目前占各行中间业务主流的仍然是结算类和争取存款而开办的代收代付类。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新型产品增加不多,接纳的业务较小,诸如资产管理顾问、财务顾问、保管箱业务、金融期货、期权等高回报的中间业务开办更少。
(二)中间业务的服务档次差、科技含量低
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机构网点多、企事业单位在银行开户等硬件条件,且停留在一般的服务项目,如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保管业务等,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方面的软件优势开展诸如理财、咨询等高层次的服务项目。可见,我国目前中间业务的服务还停留在较低档次上。另外,除了服务品种的低档次之外,我国银行对于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充分。
(三)管理机制与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与统一的部门协调
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大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中间业务的全面开发管理。中间业务分属不同部门,导致业务发展缺乏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银行整体功能。中间业务经营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缺乏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有些银行虽然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但是制度建设未能跟上,在业务运行中不能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普遍存在无章可循、无标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问题及对策
点击下载
上一篇:保险业要强化五大创新下一篇:加快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
本文2006-11-13 23:09: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7354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