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xxx
受区委、区政府委托,现将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作如下通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近几年,**区克服科技基础薄弱,科研资源欠缺等短板,坚持迎难而上,亮剑冲锋,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中已从“只与三县一市”较量,跻身到九城区统一赛道中,特别在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赛道竞争中,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xxx户,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x.x亿元,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进入全市第一梯队,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加xx.xx%,增速全市第一。近几年,我区在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双创载体建设等工作中都实现了一定的突破。
一、工作进展
(一)壮大科技企业规模,实体经济科创力量稳中加固
阶梯培育成效显现。坚持以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为根本,加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并完善科技企业培育库,持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阶梯式培育模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针对性地向企业集聚,助力科技企业加速成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逐年提高,2019年至2022年区财政科技支出共xxxx万元,一批以锦达集团、水发航宇星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活力。创新主体持续提升。经过多部门协作,地毯式挖潜,多渠道招引,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8年的xx户增至今年的xxx户,高新技术企业从xx户增至今年的xxx户,此外,具备高创新性和高成长型企业特点的雏鹰企业和瞪羚企业也达到了xxx户,一批以有色金属研究所、华安钢宝利为代表的创新主体蓄势发力,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科创指标企稳向好。围绕市级目标导向,在稳存量、谋增量上下功夫,重点跟进现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经营状态,鼓励、指导企业完成应统尽统,及时备案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增量。本年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领先,有效带动了全市此项工作的增速。一批以华测检测为代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发展稳中有进,为区域科创指标发展注入不息助力。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破发展
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逐年提高。加强科技成果合作转化,坚持注重基础研究,鼓励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2022年起市级部门将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纳入区县考核指标,当年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任务x亿元,我区完成xx.xx亿元,完成率达xx.xx%,完成率位列全市第一,此后一直保持增长和全市第一梯队的良好态势。科创基础源头供给逐步巩固。推动科创平台建设,增强源头供给,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亲清”政企关系,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压实服务企业意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近年来,新增x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城市学院-**省仿人足球运动训练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新增x个市级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市第二中医医院-**市脑卒中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群贺能源、**天通电气达成我区省、市两级“揭榜挂帅”项目,这些均实现了相关领域零的突破。产学联盟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针,鼓励开展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协同的产学研合作,发挥高校院所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新增xxxx、xxx等x个省级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23年上半年,新增xxxx、xxxx等x个省级提升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通过不断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科技发展同经济的有效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的有效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有效对接,助力高质量发展。
(三)营造双创发展生态,科创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强化
众创空间培育厚积薄发。截至2022年底,我区累计孵化载体2家(xxx众创空间2018年获评、xxxxxx众创空间2020年获评),均为市级众创空间。区委、区政府针对有意向、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联系、重点关注,着力推动众创空间增量得到进一步发展。截至目前,**体育学院通过省、市两级众创空间备案,龙工场通过市级众创空间备案,在断档2年后,我区实现了众创空间量的有效增长。双创活动提质增效升级。坚持政策引领,落实各级惠企政策,为驻区企业争取利好,2019年至今共争取市级以上政策资金3644万元。广泛宣传《**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扩大政策覆盖面,科技型企业惠企政策知晓率达100%。多元化开展科创活动,利用“创汇”平台,举办路演活动,聘请投资行业专家探讨点评,帮助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融资可能性,广受企业好评。政企合作凝聚发展合力。建立高效沟通渠道,以微信沟通平台系紧政企间交流纽带,将千余户企业纳入x个微信平台中,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要素信息,本年度通过微信平台开展了高企年报专项培训,指导xxx户企业按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高企年报,该项工作受到市科技局通报表扬。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科技型企业发展后劲还需提升。规上工业企业132户中,仅有52户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对全区产值形成有效拉动。二是战略性研发能力聚集还需整合。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方向的本地科技研发机构匮乏,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意愿较低,缺乏科技成果联合转化提升及产业化落地协同合作。三是竞争力产业发展升级还需强化。区域企业传统发展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整体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产品、资源和人才。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整合、优化创新资源,激励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挖潜,坚持创新主体首要地位
一是加大资源摸排广度。一方面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应报尽报,多部门协同,实地扫街,深度下沉,与属地街道联动,对我区科技型企业、高校等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信息采集,深度挖潜现有资源。另一方面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保持高敏感度,及时纳入重点关注,助力企业科技升级。二是加大精准服务力度。一方面动态跟踪企业经营发展情况,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一对一指导企业开展申报工作,助力我区科技企业加速成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及我区有关政策措施,激发企业科创动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力争以实现年度科技型企业增长和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任务为基础目标,跳脚争取更多增量。三是加大招商引资深度。一方面注重科技型企业招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量,为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方向,精准筛选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科技型企业增量领域。
(二)持续引导,抓好创新平台集聚建设
一是以科技赋能产业。一方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壮大,依托**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锦达模具产业园、百福威产业园、航空动力产业园,加大培育力度。另一方面锚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专注主业、深耕细作、强化创新,汇集科创要素,服务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二是以资源赋能研发。一方面跟踪服务****有研特种有色金属材料、**华软科技无人机集控飞行、**玉皇医疗老年康复智能辅助器具等产学研联盟的运营情况,积极发挥杠杆作用。另一方面深耕特种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等行业技术领域,使联盟研发优势充分发挥。三是以科技赋能未来。一方面探索建设“大学科技园”,解决科技源头供给问题,以高校院所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助推大学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教资源,推动教师、学生科技研发的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打通高校科技创新转化为实体经济价值的难点和堵点。
(三)持续优化,培育科创生态广阔沃土
一是注重引育增量。一方面引导企业建设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科研创新平台,鼓励创新平台开展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产业创新能力“双提升”,实现综合实力提档升级。另一方面鼓励科技型企业以市场产业化需求为导向,“走出去”引进外部科研资源,通过产学研联合达到资源共享目的,达成“揭榜挂帅”合作,突破行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二是注重效能提升。一方面提高双创孵化实力,进一步加大挖潜力度,创建培育种子众创空间,做好有意愿企业申报市级众创空间的跟踪服务工作,扩展我区双创空间孵化能力,鼓励现有华创众创空间、**医药职业学院众创空间完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为入驻企业及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指导,融资及信息服务,项目开发等精准服务,充分发挥众创空间的孵化引领作用,力争在我区逐步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三是注重多元引领。一方面打造科创生态,利用好“苏创汇”平台,举办产业发展“平台+论坛”主题活动,探索多元化创新工作模式,与我区人才激励与招引联动,与科普活动联动,与青年友好型街区建设和青年创新创效活动联动,增强全民科技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直播优势,聘请高级政策顾问围绕企业最关注的问题进行政策解读、互动交流、项目对接,营造科创氛围。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我们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生产力,跨越传统增长路径中的桎梏,抓住机遇,谋得优势,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努力在新时代“辽沈战役”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在扛起**加速崛起新使命中贡献应有担当。
关于**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本文2025-05-05 03:43:58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438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