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的法律定性分析与审计处理
在审计工作中,时常发现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问题,对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如何进行正确定性、处理处罚,最能检验审计人员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纪律的能力和审计专业水平。
一、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的内涵和特征
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是指拥有公共财政资金使用分配权和国有资源占有使用收益权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等超规定、超标准、超范围、超时限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工发放国家统一规定以外的津贴补贴和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离退休人员补贴、改革性补贴以及奖金、实物、有价证券等的行为。这种行为有三个特征:一是主体占有使用公共资源。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依据预算法,享有财政资金投入的工作经费和国家工作人员工资福利费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由国资委代表政府投资发起设立,国资委同时行使企业运营的监督管理权,这些企业经营管理的是公民、法人纳税人上缴税收后形成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企业的资本金和归国家所有的土地、水域、能源、矿产等公共资源。二是行为的违纪违法性。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是违反了党和国家关于收入分配、工资福利保障的党纪政纪、法律法规,侵害了国家收入分配机制的公平性、透明性、强制性,违法行为表现多样性,即四超:超规定、超标准、超范围、超时限。三是行为的内部性。不同于其他违纪违法行为的外部性特征,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具有极强的内部性。一方面是指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尽管是由单位负责人或领导班子成员做出决策,但行为的法律后果由单位和自然人个人共同承担,行为体现职务性;另一方面是指行为发生在单位和属于单位管理的工作人员之间,行为目标具有同一性,行为方式表征隐蔽性,单位和属于单位管理的工作人员组成了利益共同体,行为内部性突出。
二、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的负面效应
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对社会、对国家有多方面的危害性与弊端:
(一)背离收入分配政策,侵蚀社会的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标杆和基本价值追求。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违反国家正常的收入分配政策,扩大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引致公民心理失衡和社会行为失范,侵蚀社会的公平正义,阻碍国民创业积
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的法律定性分析与审计处理
本文2023-08-29 09:00:5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436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