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的效果观察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分析
夏双凤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急诊护理;心血管事件;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204-01
心脏骤停是当前临床常见性内科疾病,具致死率高、致疾率高、患病率高等特点,其致病机制为心脏排血停止,心脏突发性停止跳动,继而使心脏射血功能障碍,可在短时间内造成不可逆损伤,同时引起呼吸停止,导致机体重要脏器缺血及缺氧,累及患者生命。对此临床常以心肺复苏予以抢救,但大量实践表明,单一采取心肺复苏效果不佳,还需配以积极干预。本科室对2017.03~2019.03收诊患者(67例)实施研究,现做如下汇报。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03~2019.03为研究区间,以此区间本科室收诊的心脏骤停且行心肺复苏诊治患者为探究对象,统计67例。按简单分样法分组,分为常规组(n=33)和观察组(n=34),常规组男性人数20例,女性13例;年龄临界范围52岁、69岁,均龄(60.01±2.34)岁;观察组男性人数20例,女性14例;年龄临界范围54岁、68岁,均龄(60.74±2.15)岁。两组临床资料比对分析,如有p>0.05,提示具比较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坚持先重后轻、先抢救生命后开展治疗的原则,借助车载电话和院内医护人员取得联系,讲解患者目前病况,抵达急诊室后,与值班医生配合进行急救工作的开展。
急诊护理:实施心肺复苏时,对具抗生素应用条件者可在医嘱指导下应用抗生素,防治肺部受染;心肺复苏后,对患者有无气胸、肺水肿等表现予以及时贯彻,如若其不能自主呼吸,需结合具体状况采取机械通气,严格管理呼吸管道通畅及有效固定,避免管道堵塞及移位。部分患者虽经心肺复苏急救后,心跳有恢复迹象,但其心脏功能并未处于彻底性稳定状态,因此需强化其心电监护,严密注视患者血压和心率等指标,应尽早使用有创血压监测,一有异常立即向上级反馈;防止心血管事件发生,积极做好心血管生命支持心肺复苏后康复;包括在高级生命支持下仪器设备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发生心律失常的应急处理办法。实施心肺复苏时,尽早使用电除颤一次,如发生纤颤和无脉性电时,遵医嘱优先使用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控制心律失常。控制血糖,密切監测血糖变化,防止血糖不稳定,并做好血糖骤降及骤升的应对方法。机体在亚低温环境下,护理人员要予其冬眠合剂,加强保温护理,有效控制房间温湿度变化;为防治压疮及坠积性肺炎发生,需强化体位护理、口腔及皮肤护理效果,促使皮肤与口腔清洁、干净,保持复苏体位,患者未苏醒前,应对其家属开展心理干预,取得家属信任,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患者心理的有效干预,减轻其恐惧及不安等心理,重建康复信心。
1.3观察指标
①康复效果。从平均动脉压、住院天数及心率指标进行两组康复效果的积极评价。
②心血管事件。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研究定量资料用t验证、平方差说明,定性资料以卡方检验,%表示,统计数据用spss20.0分析,研究结果p表示。2结果
2.1康复效果
统计数据发现,观察组平均动脉压、住院天数及心率较常规组明显较优,有统计学意义p
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的效果观察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分析
本文2022-10-31 18:24:42发表“医学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7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