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专业银行风险实证研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持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主体,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但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艰巨任务。本文试图对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形成、特点及防化对策做些粗浅研究,为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银行风险防化机制提供借鉴。
一、银行风险的内涵特征
广义的风险是指预期事物的不确定性。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预期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意外收益;二是预期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意外损失,即风险损失或风险成本。狭义风险仅指预期事物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损失。通常所称的经济风险仅指狭义风险。
银行风险是预期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事后造成的损失或不利目标实现因素的总称。市场金融中,这种风险的大小必然通过价格形式加以量化和度量。某种银行风险大,其经营与管理的综合成本就越高。因此,其量化概念就是:
银行风险率=银行损失或银行风险成本或银行风险性资产÷银行资产×100%
上述公式表明,银行风险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识别或测量。例如,测度银行风险损失,则用银行损失比银行资产;测度金融不利因素所反映的银行风险程度,则用银行风险性资产比银行资产。
无论从什么层面或角度去认识银行风险,但它作为一个金融范畴,有其基本的属性和特征。主要有:
(一)客观性。只要有银行业务活动存在,银行风险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存在。因而,金融不可能永远无风险。
(二)可控性。尽管银行风险是客观的,但是银行风险是可控的。所谓银行风险的可控性,是指市场金融主体依一定方法、制度对银行风险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的化解。正是因为银行风险是可控的,才使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三)扩散性。银行风险不同于经济其他风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银行机构的风险损失或失败,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突出的是导致众多的储蓄者和投资者的损失和失败。这就是银行风险的扩散性。它不仅具有原始存款和初始投资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
(四)匿藏性。是指银行风险往往不是在爆发金融危机或存款支付危机时表现出来,一直可能因信用特点、金融垄断和行政干预等原因会表面掩盖金融不确定性损失的实质。
(五)马太性或加速性。银行风险一旦爆发,不同于经济领域中其他风险爆发只在既定范围内均速变动,而是因风险失去信用,信用基础失去而加速变动。所以银行风险一旦爆发,往往都伴随有突发性、加速性,直到金融危机。为此,充分认识银行风险加速性的特点,对于高度重视银行风险社会危害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特点
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相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具有以下的风险特征:
第一、风险的集中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其风险与收益是对称的,并且承担风险的主体也是多元的,谁决策,谁自然就要承担风险。但在我国,政府、企业、居民都可以把风险转嫁给银行,他们作决策的风险都由银行来集中包揽。因而可以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垄断信用的同时,也垄断了风险。
第二、风险的累积性。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而言,在风险损失发生后,必须得到及时抵补,否则风险损失会在银行内部不断积累。而当风险损失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银行可能面临破产倒闭。因此,有效控制风险损失的积累,增强抵补风险的能力,对商业银行的自上而下发展至关重要。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银行回避风险的机制十分薄弱,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向银行转嫁风险,与此同时,银行缺乏强有力的风险抵补机制。银行每年能用作补充资本的资金极少,与每年新增的资产规模不成比例,其结果是风险损失在银行内部逐步积累下来。另外,由于没有破产机制,银行风险长期得不到及时化解和释放,银行风险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第三、风险的隐蔽性。一般地,一家银行的支付危机往往首先反映为流动性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银行的净资产小于零,一般就会在帐面上得以确认,为了避免给债权人带来更大的损失,往往会以银行倒闭这种剧烈的形式释放风险。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加之资产负债结构不够合理,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实际流动性较差。但是,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后盾,只要未引入破产机制,存款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心不会有任何动摇,即使出现部分支付危机,由于国家信用支持,完全可以保证支付。为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被掩盖了起来,不良贷款的存量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和掩盖了。风险掩盖的严重后果是通过金融效率的丧失这种隐蔽的形式来支撑银行继续运行。
第四、风险控制机制残缺,商业银行自身和中央银行监管控制力不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竞争法则,银行也不例外。银行风险也自始至终都受到来自商业银行自身和国家监管两股强大的力量控制。但相比之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运行,无论是对于银行自身,还是中央银行监管,其控制力都是比较弱小的。
三、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基本状况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十分突出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社会负荷过重,资产质量较差,资本金严重不足,帐外经营、违规经营活动屡禁不止,经济效益欠佳,亏损现象时有发生等等。
(一)金融效率递减,甚至出现负效率。金融效率是金融产出或收益与金融投入或资产的比较。主要有金融宏观效率和金融微观效率两个衡量方法。金融宏观效率,是一定时期金融资产投入总量同该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资料显示:(1)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效率增长显著,国民生产总值以10%以上速度递增,金融资产平均以25%以上速度递增。但效率质量递减。其中金融产出率逐年递减,由1985年的1.73元减至1996年的0.89元。表明1元金融资产不能创造1元的国民生产总值,金融资产被净消耗掉0.11元。而美国1994年1美元金融资产的产出率为5.46美元;(2)四家国有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呈下降趋势。金融效率下降预示金融综合成本提高、金融资产简单数量扩张、金融风险上升。
(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财务状况恶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所占比重持续增加。这一方面使得银行信贷资产大量沉淀而导致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另一方面造成大量金融资产经由“不良资产”这个“黑洞”流失。而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使得银行盈利资产减少,收息率持续下降;同时,自有资金过少而使得银行靠有成本的负债来维持运营,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恶性循环使得银行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
(三)银行资本金不实。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不断降低,1992年已经明显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态势,处于净资产为负数的高风险状况。与此同时,作为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另一个项目-风险资本权重也非常之高,具体表现在三个“85%以上”:一是银行信贷85%以上属于信用贷款;二是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5%以上;三是企业负债中85%以上来源于银行贷款。因此,无论是银行自有资本和净资产,还是风险权重结构,都处于高风险区域。
(四)支付能力不足。资产质量低下情况的负债经营使得银行的偿债压力不断增加,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调及财务状况恶化又使得银行的偿债能力不断下降,如果资金来源渠道不畅,有些分支机构就有可能面临较为严重的支付困难。
(五)银行内部管理中权力缺乏制衡、操作缺乏科学规程、控制缺
国有专业银行风险实证研究
本文2005-09-15 14:35: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5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