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主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的第3大主因,病死率居全球肿瘤的第2位
。晚期肝癌目前以综合治疗为主,死亡率高,生存期短。李瀚旻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基于“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肝癌防治新策略及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三级预防方案,旨在通过改善肝癌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
。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比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采用悬液芯片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后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揭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通过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机制。
2)为提高系统分辨率,因而将检测温度分为不同的等级,考虑到系统交叉余量,因此将0℃至850℃划分为低温档,750℃至1 250℃划分为中温档,1 150℃至1 650℃划分为高温档;结合不同的温度范围设计不同的一级放大电路,从而提高系统分辨率。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收治的晚期肝癌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西医对照组患者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患者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患者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入组后共有10例患者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病例资料共116例,中西组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59.44±3.57)岁;中医组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54.33±9.51)岁;西医组患者38例,其中男30例,女8例,年龄(62.03±13.13)岁。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具有可比性(表1)。治疗前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通过了该项目。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①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
:?af
>400 μg/l,能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包括活动性肝病及转移性肝癌,并能触及肿大、坚硬及有大结节状肿块的肝脏或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者;?af
0.05)。见表4。
2.1 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治疗3个月后,中西医组患者(88.10%)和中医组患者生存率(72.22%)较西医组患者(52.63%)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
本文2022-10-27 17:30:07发表“医学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3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