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农业委关于农村耕地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人大农业委关于农村耕地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耕地保护与利用情况,6月上旬,我委组织调查组深入到零陵区富家桥镇高贤村、xx县茅竹镇周塘村、蓝山县湘江源乡联村、xx县千家峒乡刘家庄村进行实地调查。目前,全市总体情况较好,但是农村耕地抛荒、弃耕改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1.耕地抛荒难以根除。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各地按照中央关于粮食生产的决策部署,抓春耕生产和抛荒治理的力度空前,耕地抛荒面积比原来大幅减少。但在走访中发现,耕地抛荒仍然没有根除,且据调查组了解,各地实际抛荒面积远远大于上报面积。主要有以下情形:一是零星抛荒。走访中经常能看到“癞皮田”,虽然是零星抛荒,但是累计总量也很大。据某县农业农村局不完全统计,该县400多个村零星抛荒总面积在5000亩以上。二是旱土抛荒闲置。大部分家庭只耕种了水田,旱土除少量种植大豆、辣椒、蔬菜外,大部分闲置,有的甚至十年未耕种了,早已杂草丛生。三是偏远田地抛荒。一些耕地地处偏远、通行不便,既不通机耕路,也没有水利设施,多年来无人耕作管理,长期处于抛荒状态。
2.弃耕现象十分普遍。中央要求,农民可以非农化,耕地不能非农化。但从调查情况来看,耕地“非农化”或者说“非粮化”现象十分普遍。联村是山区村,山多、田少且分散,全村耕地确权面积825亩,其中约400亩用于种植黄桃、八月瓜等经济果树,349亩用于种植红薯、花生等一年生作物,10亩改为鱼塘,加上抛荒的30亩,全村真正用于粮食生产的不到30亩。高贤村全村耕地确权面积2253.6亩,其中一半的耕地流转改种荷花,用于打造“荷塘月色”景区项目。耕地改种经济作物,虽然名义上避免了耕地抛荒,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看似“名利双收”的背后,却是大量耕地丧失了粮食生产的功能。
3.田地利用效率不高。调查发现,一些耕地尽管进行了农作物种植,但利用效率不高。根据我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现有的大部分水田和旱土在一年内一般可以种植两季或三季农作物,但很多农户只种一季,认为种田反正赚不到钱,能保到自己家里吃就行了。这种季节性的抛荒,极大地浪费了原本就不足的耕地资源,尽管国家、省出台了多项政策遏制双季稻下滑,大力推进“单改双”,但由于分散种植、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现状,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仍需不断探索。
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与镇村干部、种粮大户还是普通农户,谈及抛荒都有一点共同感受:国家政策这么好,自己也苦过累过了,但是农村种田的积极性还是上不来。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当前耕地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产生,主要原因是四个方面要素的缺失:
1.劳动力大量转移,“无人去种”。xx毗邻广东,历来是湖南省劳务输出的大市,曾经有“100万打工的、10万能人、2万老板”的说法。外出务工的多为青壮年劳动力,留在村里多为老弱病残和一些读书的青少年。以刘家庄村为例,全村现
人大农业委关于农村耕地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本文2021-12-28 17:05:03发表“调查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28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