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2020年前三季度农村经济运行分析
2020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以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以产业脱贫为重,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确保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现将前三季度的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如下:
一、农业农村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从前三季度全市主要经济运行指标来看,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较好。下面,我作一介绍。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党委 政府决策部署,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泥石流、洪涝灾害、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等风险挑战,千方百计抓好粮食和生猪生产,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统筹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生猪生产恢复好于预期,“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4.4534亿元,同比增长3.9%;农业总产值6.6931万元,同比增长4.3%;农民收入6084元,同比增长8.4%,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5.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成为我市国民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三农”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为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大局、实现年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全年粮食安全生产任务形势严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和农业生产一系列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强化责任落实,分区分季分品种调度指导,有效克服草地贪夜蛾、泥石流、洪涝等灾害影响,一招不落抓好粮食生产。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0.09万亩,同比减少3.45万亩下降7.92%;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30.68万亩,同比减少1.79 亩下降5.52%,粮食产量预计达54667吨;我们淘汰了低效、市场饱和的品种,改为种植高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粮食单产177.66公斤/亩、同比增3.59%(今年的减产是在我市主动调结构的基础上出现的,在可控范围内,同时,今年粮食总产仍然在粮食产量安全线以上的,属于稳定的产量,虽然产量下来了,但农民的收入却会增加,因此仍然算是丰收年)。但因产业结构调整,我市未能完成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任务(截止2020年10月20日,从统计数据上看我们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68万亩,距离目标任务32.477万亩减少了7.797万亩,全年粮食安全生产任务形势严峻),年底州政府要对***市主要领导开展考核,先向各位领导做一个简单汇报。
(二)生猪生产恢复好于预期,“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生猪生产恢复扶持政策,加快养殖场户扩能增养,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三年恢复生猪生产目标计划,并压实责任到各乡(镇),积极落实生猪稳产保供政策,加快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有力推动了生猪生产恢复,目前全市2个生猪养殖基地、1个澳寒羊养殖示范基地、7个建改扩建生猪规模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当中。到9月底,全市生猪存栏达到16.6647万头,恢复到2017年末24.9661万头的66.75%;牛存栏37445头,出栏9471头,;羊存栏130863只,出栏65063只 ;家禽存栏751095头,出栏437485只;肉类总产12772吨,禽蛋产量2110吨。随着生猪生产快速恢复、出栏量增加,猪肉价格比最高价格降低30元左右。蔬菜产量稳中有增,价格季节性上涨。秋季水果大量上市,价格回落到常年水平。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完成“三品一标”企业认证2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个,有机产品认证47个产品,地标产品(***火腿)1个,前三季度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提前了实现既定目标。
(四)产业带贫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聚力精准施策,推进产业发展,大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动批发市场、电商平台、龙头企业等与全市农产品种养殖户、加工企业有效连接,畅通农村电商流通服务网络,实现火腿、蜂蜜、黄精、中药材、咖啡、野生菌类等多种农产品在网上销售,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稳定,通过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百日总攻抖来助力”直播带货等方式带动农产品销售732.11万元。积极组织农产品展示活动,筛选老窝火腿、金丝皇菊、泡核桃、野生蜂蜜等50余种特色农产品14家企业参加***市2020年招大商、招好商产业扶贫招商推介活动,成功举办农产品展示活动1次(100余种***市特色农产品参展),受到了参展领导和企业家的肯定。由局长及各分管局长带队,组建技术专家指导组,深入9乡(镇)开展精准指导服务。据统计,2020年9个乡(镇)累计使用涉农整合资金、东西部对口帮扶资金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超过80个,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全市71个行政村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户产业帮扶全覆盖。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贫困人口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扶贫举措。前三季度我市农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五)农业农村投资快速回升,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印发的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政策文件,明确了11个补短板重点领域,要求加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结合我市实际,2020年农业产业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111亿元,在各方面政策和重大项目拉动下,1-10月份累计完成1.6683亿元(完成年内工作目标2.5亿元的66.7%,完成年内底数目标2亿元的83.4%),连续10个月实现正增长。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农业产值保增长压力大。通过实施“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等项目,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增幅较大,农作物种植面积相应减少,而新投入的产业项目还没有实现有效收入,因此农业产值保增长压力大,农产品外需量较大。
(二)牲畜存栏下降,畜牧业大幅增长后劲不足。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务输出,以及由于今年以来仔猪价格和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农户补栏成本高,养殖农户和牲畜存栏随之减少。同时,全市的大型生猪养殖项目正在建设当中,牲畜出栏、存栏量增长后劲不足。
(三)龙头企业引领不足,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规模小,特别是缺少精深加工型、高附加值型、高科技含量型龙头企业,农产品年加工销售收入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利益连接机制不顺,减贫带贫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
(四)农民增收产业基础不稳固,劳务收入成农民增收主渠道。由于种植业内部增收空间小,外出务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的劳动力,造成了从事农业工作的劳动力相对短缺,农业科学种田水平较低,生产管理粗放、产能下降,生产发展后劲乏力。
(五)动植物疫病防控形式依然严峻。动植物疫病流行情况复杂。我市地处怒江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种苗、畜禽及其产品流通集散地,动植物疫病病种多、病原病毒复杂、流动性大、输入疫情呈上升趋势、地方性动植物疫病零星出现、种养殖以散养为主疫病分布较广监测难、引进种用动植物检疫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三、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着力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加快2020年项目实施进度,提前谋划2021年项目库,继续派出指导组深入9乡(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风险排查、标杆社扶持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搬迁后续产业保障和美丽公路路域环境涉农工作任务、扶贫数据信息质量等重点工作。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完成1.8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切实抓好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抓好粮食生产,扎实做好大春作物中耕管理、提前谋划晚秋作物,保证农业投入品质量,加快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成果运用,实施“良种推广、科技增粮、绿色增效”三大工程,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稳定提升粮食产能。二是抓好生猪生产,强化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举措,坚持规模化养殖、补栏增养和疫病防控相结合,加快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确保到2020年底生猪产能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三是加强产销对接,加强农产品价格变动和市场供求的监测、分析、预警,加强“菜篮子”产品产销对接,加强仓储、冷链物流、禽畜集中屠宰中心建设,确保蔬菜和肉食品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三)做优做精峡谷特色农业。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目标,坚定不移打造怒江“绿色食品牌”,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继续重点培育六大主导产业,重点抓好柑橘、香橼、火龙果、木瓜、苹果等优势特色水果种植,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着力抓好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规模化养殖、定点生猪屠宰场建设,高质量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抓实“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确保3820亩农业产业建设任务不折不扣落地落实,打好“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组合拳,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力度,落实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四)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达标巩固再提升。一是紧盯农村人居环境“一档八条”标准。按照“一拆四有一提升一消除”要求,针对陈年垃圾裸露、人畜混居、粪污直排未入坑、管护机制建立不到位、户卫生脏乱差等直接否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的“一票否决”内容,毫不犹豫的进行全面整治清零。二是加快户厕改造工作进程。督促各乡镇各村组加快户厕改建速度,并全面排查各乡镇属地区域内的公厕和户厕的现实状况,坚决不允许出现“公厕建而不管、户厕建而不用”等形式主义情况发生,确保于10月30日前完成改建、验收、资金兑付工作。三是发挥好“红黑榜”制度重要抓手作用。通过制度建设,敢于较真碰硬,对先进典型进行表扬,对问题突出的进行曝光,不断巩固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力争在10月20日国务院大督查、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交账之时,以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收集治理、村庄规划编制等为工作重点,对标对表,销号问题,补齐短板,确保如期按质按量交账,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五)加快推进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建设。结合“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工程,组建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造林专业队、“党支部+合作社”等模式,大力发展草果、中药材、柑橘、芒果等特色种植产业。采取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搬迁户参与模式,积极发展生猪、土鸡、牛、羊等特色养殖业,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搬迁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的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引导搬迁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流转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发展。
(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积极与气象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推进科学抗灾夺丰收,加强灾情和病虫害监测预警,加快构建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控制闭环,加快补齐产业链中生物安全薄弱环节,着力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扶贫长效机制作用,继续宣传动员农户自投保农业保险,力争将灾情、病虫害及重大动物疫病损失降到最低。
(七)强化利益联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市场为导向,扶持、培育农业产业,促进农业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比较优势,坚定不移走品牌化、特色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之路。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好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及珠海市对口帮扶带贫标杆社奖励,按照年度计划,择优扶持,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力度,以产业发展为载体,推动新型农业合作经济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建立健全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
某市2020年前三季度农村经济运行分析
本文2020-11-21 22:40:08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2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