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的十九大报告宣讲材料
当好十九大精神传播者践行者
奋力书写新时代精彩华章
十九大报告大学宣讲
按照市委十九大精神宣讲工作安排,今天我来到大学校园,就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大家一同交流和探讨,在相互切磋、相互启迪、相互共鸣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力量。
来到这里,首先感受到的是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感受到的是一种勃发向上、激情燃烧的青春力量,让我此时的脑海里泛起了关于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深情寄语青年,并就青年一代承担使命、接力奋斗作了专门强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各位虽然学习生活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但不应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当比一般的群众更加关心国家大事,因为年轻人的命运是始终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青年的前途都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没有青年的前途;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一个国家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的身上。
近代以来,广大进步青年始终怀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始终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我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国家崛起、民族自强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其成员几乎都是青年学生,当时黄兴31岁,廖仲恺28岁,宋教仁23岁,朱执信20岁,最小的会员孙桦只有14岁。五四运动是一次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一二·九”运动的主体仍然是进步的中国青年,这一运动也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标志。历史一再证明,有国才有家,青年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祖国和民族的发展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也就是说,广大青年要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对社会做贡献,要实现个人价值,必须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奋斗融进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坐标!
十九大就是关乎国家命运、关乎我们每个人未来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上,我们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十九大报告博大精深,很多方面都和大家的学习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强国、智慧社会,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志青年的广泛参与。更公平的物质分配机制,更和谐的民生解决方案,更正义的政策与法治环境,更宜居的现代生态环境……十九大为大家勾勒出更加美好的新蓝图,同时也发出新的召唤。
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我们要投身新时代、新征程的洪流中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实现自我抱负、体现自身价值,去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更加富足的生活,就必须学好十九大精神,必须从多方面、多领域、多角度去认识、体会和解读十九大精神。“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也只有学深悟透十九大精神,才能勇立时代潮头,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中华民族崛起的不懈奋斗中书写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篇章!
下面,我结合*市实际,就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大家交流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我们共同见证——聆听新时代的脉搏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年初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时,曾经引述了这句话。今日之中国,身处何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到哪儿了?我们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时代?许多人为此感到困惑。回答好这一问题,辨明历史方位,才能找准发展坐标、发展方向,才能知道我们目前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下一步应该走向何方。现在这些曾经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疑惑有了标准答案。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十九大为何做出这样的判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审视和理解:
第一,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社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文明,中国的经济总量曾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落伍了,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斗争。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当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跃升,从1978年到2016年的3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超过了9%。gdp翻了204倍、人均gdp翻了142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翻了98和93倍。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步入“强起来”的历史时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首先是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首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第二,从社会制度完善程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入更加成熟定型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发展方向。这种“结合起来观察”的一个基本维度就是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优越和完善。在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何以能够“风景这边独好”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经过96年的持续探索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这种制度超越了西方政治实践的范畴和理论解释的范式,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制度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和成熟。
第三,从社会主要矛盾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在一些重要历史节点,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判断。党的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理解,这个变化,除了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我国长期存在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外,还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说明,人民群众的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源于发展上的突出问题。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它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此造成和派生的。发展不平衡,突出体现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充分,突出体现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主要根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也就决定了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及其时代任务的变化。
第四,从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看,我国进入能够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时代
高校党的十九大报告宣讲材料
本文2018-03-21 15:20:24发表“党会党课”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0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