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6年县政府工作报告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16-03-09浏览:2147下载275次收藏

2016年县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和2015年主要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依靠全县人民,牢牢把握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获批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新区排头兵、主力军的姿态和担当,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加快推进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积极实施了一批重点改革举措,用心办成了一批重要民生实事,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新区主战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1亿元,年均增长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36亿元,年均增长7.7%。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2亿元,年均增长13.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亿元,年均增长20.4%。

发展质量显著提高。2015年,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136.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6%,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从13.3:57.6:29.1调整为15.7:51.4:32.9。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城镇化率达到63%。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32元,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98元,分别是2010年的1.6倍和1.8倍。人均个人存款余额达到5.2万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4平方米,分别是2010年的1.8倍和1.2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8%,比2010年提高16.7个百分点。人均预期寿命由77.9岁提高到79.9岁。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从2.3张提高到4.1张。

“十二五”期间,我们着重抓了五方面工作。

(一)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海洋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工业经济量质并举。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低迷、主导产业遭受严重冲击的重大挑战,我们坚持把稳工业作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强化帮企扶企,助推转型升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家。推动船舶工业从规模扩张向产能释放和结构优化发展,2015年,船舶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造船三大指标保持全省领先,金海重工成功入围全国首批船舶行业“白名单”,32万吨原油轮、特种工程船、海工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实施“四换三名”工程,传统产业技改步伐进一步加快,岱美、海山、晨光等企业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中交三航海工基地、联合动能5兆瓦潮流能项目成功落户,海洋新兴产业初具雏形。经济开发区、东沙工业基地基础配套不断完善,平台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年均增长44.2%。舟山港综保区衢山分区批复设立,鼠浪湖铁矿石中转、黄泽山油品储运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力帮扶航运业平稳健康发展,海运总运力逆势增加到91.8万载重吨。海岛旅游持续升温,本岛东北部滨海旅游区、秀山岛等旅游目的地加快打造,前景君庭、锦江之星等一批度假酒店相继建成,海岛特色民宿加快培育,千人宴、听海季、滑泥节品牌进一步打响。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3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2亿元。城市商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日达广场、人民路休闲街等商业体相继形成。建筑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发展。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8.2亿元,年均增长9%。渔农产业稳步发展。渔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衢山渔港一期、高亭中心渔港江南段、长涂一级渔港相继建成。新增生态水产设施养殖面积24.2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蔬菜基地1900亩,创建省级以上精品园区7个,培育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49只,东海湾、抲鱼人、兴丰花生等6家合作社获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渔农业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盐业生产保持稳定。2015年,实现渔农业总产值70.1亿元,年均增长13.8%。

(二)致力于推进城乡统筹,完善基础配套,宜居宜业环境加快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累计投入资金139亿元。完成江南山至牛轭岛公路路基工程,官山大桥全线架通。完成黄燕线、浪丰线、岛万线建设,新增公路里程48.8公里,新建扩建码头9座、客运站场7个,新增客船10艘,公共交通全面实行公车公营,行政村通车率达100%,海岛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6万吨/日,岱山本岛实现自来水深度处理全覆盖,完成长涂引水二期工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新建和改造输电线路200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6万千伏安。累计供应建设用地8330亩,实施促淤围垦项目6个。加快信息网络建设,4g网络、光纤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100%。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竹屿新区更加靓丽,交通大楼、商会大厦等一批城市地标相继建成。旧城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新建、改建城区主次干道17条,城区公厕全面提档升级,公共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等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衢山新城加快建设,长涂、秀山小集镇功能不断完善。美丽海岛建设深入推进,创建美丽海岛社区(村)28个,打造海岛生态景观带22公里,成功创建省美丽乡村先进县,荣获全省十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先进单位。强势推进“三改一拆”行动,拆除违法建筑82.2万平方米,完成“三改”51.8万平方米。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五水共治”深入推进,高亭、衢山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建成岱西、岱东、长涂污水处理厂,城乡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关停生猪养殖场32家,治理渔农村生活污水28950户,河道环境得到有效治理,荣获全省治水工作“大禹鼎”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胜县。岱山本岛、秀山岛实施垃圾清运出岛,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9%。积极开展“811”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工作,新增绿色企业2家、清洁生产企业33家,关停整改重污染高耗能企业21家。扎实开展“森林岱山”建设,累计投入绿化资金1.7亿元,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21个,完成绿化面积5.2万亩。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2117辆,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三)致力于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提速率达到50%。“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顺利推进,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全面实施,行政权力由6149项缩减到4173项。试点实施企业投资项目“零审批、零收费”,全面实行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改项目政府不再审批。改革商事登记制度,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推进乡镇扩权改革,286项县级审批事项下放衢山。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精简政府部门6个,创新市场监管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全市首家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组建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深化财政金融体制创新,全面完成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引进3家民营商业银行,成功发行地方企业债券10亿元,环球渔场公司成为全市首家登陆新三板企业。全面推进渔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在全市率先成立渔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区域扩大开放面积不断拓展,县域开放面积达到370.4平方公里。金海重工、常石、东邦等一批企业码头和船坞相继开放,岱山边检分站获批设立。招商引资成果显著,累计引进项目189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79亿元、外资6750万美元,引进浙商回归资金66亿元、山海协作资金80.6亿元,项目平均规模由3000万元提高到8000万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汽船配科创中心获批省级区域创新平台,恒威船舶管系检测中心取得国家级资质,电子商务产业园(创业园)建成运行。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科技型企业39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43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217件和793件。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工作,新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9个、著名商标9件,“岱山海盐”、“岱山沙洋晒生”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大引才引智力度,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906名,培养高技能人才2054名,省“千人计划”引才工作实现零突破。

(四)致力于保障改善民生,繁荣社会事业,和谐社会之基更加夯实。累计用于民生支出107亿元。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建成县体育馆和文体广电中心,乡镇文体中心、社区文体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全国风筝节、省海洋运动会等大型赛事活动成功举办,文化“三下乡”、百姓文化节等惠民工程广受群众欢迎,“海之坊”文化产业街建成营业,成功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体育强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获评省级示范文明县城。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合理,校安工程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88.2%,创建等级以上幼儿园18所。岱山中学和东沙中学被评为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岱山技校成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高亭小学被授予中国工农红军金维映红军小学,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县一院住院大楼、县二院门诊大楼、妇保计生中心相继建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县、乡镇、社区(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县所有公办医疗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累计免收药品差价10083万元,门诊均次费用从2010年的76.1元下降至57.1元,受益群众578.5万人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8.5万平方米,改造渔农村困难家庭住房340户。累计完成各类培训1.15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10600个,实现再就业4650人。推进养老和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全县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5960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3980人。农村低保由2010年的220元提高到664元,标准水平实现与城镇低保齐平,城镇“三无”和渔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比2010年提高1倍。扶贫开发成效明显,2015年低收入渔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027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0元。避灾安置、居家养老工作走在省市前列,乡镇敬老院全面完成升级改造。设立“深圳企业家晴娃娃基金会”,成功创建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累计发放慈善金3640万元。平安岱山建设成效显著。连续五年荣获省级平安县称号,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居全省前茅。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省级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强化海岛“铁桶”工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构筑。应急防灾体系更趋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强化落实政府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船舶修造、氨制冷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三项指标保持平稳。积极支持国防建设,第七次蝉联省级双拥模范县。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统计工作,档案、史志、对台、气象、科普、工会、妇女、青少年、老干部、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事业积极提升。

(五)致力于加快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加强法治型政府建设。充分发挥咨询委、政府顾问等各类智库作用,扎实推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定期向县委常委会、县人大常委会汇报政府工作,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两代表一委员”建议与提案,累计办复党代会提案44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2016年县政府工作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