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典型案例
事业单位作为中国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社会部门,由无数的公共服务提供者组成。与核心的政府部门并行,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组织。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部门改革之后的又一重要改革。其目的是转变公共部门组织结构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蚌埠市事业单位机构现状
中央编办的编制年报把事业单位划分为教育事业、科研综合事业、文化艺术事业、卫生事业等25个类别进行统计;根据2007年蚌埠市机构编制统计年报资料。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经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全民事业单位共有513个,总编制21552名,在职人员18425人,其中财政全额供给事业单位312个。编制12711名,在职人员11480人;差额供给事业单位53个,编制5534名,在职人员4366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48个,编制为3307名,在职人员2579人我市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和人员分布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事业单位门类齐全。但分布不均匀
25类事业单位除海洋、气象、勘探、知识产权等少数事业单位我市没有设置或属于省直驻蚌单位外,其他全部都有。但教育和卫生事业单位占很大的比例。这两个系统编制数和在职人员分别占总编制和总人数的42,48%、45,56%;22,16%、18,46%。
2、自收自支(包括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占有一定比例
由于九十年代后,全市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市场化、民间化的改革,全市共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48个,占总机构数的28.84%。其中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25个,占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8.51%。
3、控制机构增长措施有力,成效较明显
近十年来我市在全市机构和编制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财政供养人员却逐年增加。通过分析《(1996-2007年蚌埠市市区各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从1996-2007年市区各类事业单位人员总数增加77人,但财政供养人员却增加1512人。主要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减少1293人。
表11996-2007年蚌埠市市区各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变化情况
二、蚌埠市事业管理体制的重构:从政府控制到社会选择
ss0kq x to l0政府控制与社会选择是两种不同的事业管理体制。在传统管理体制下。政府控制是贯穿整个事业管理体制的一根主线。而这种控制是通过组织的方式进行的,即政府通过社会组织,将自己的权力延伸到社会的各方面,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统治。实际上,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和事业组织,除了国家行政机构之外。通常不过是人们组织起来运用资源实现利益的一种形式。当国家成为社会资源的绝对占有者时,这些社会组织包括事业组织就必然转化为国家实现目标的一种组织化手段。因此,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必定是一种高度集权体制的伴生物.属于以政府控制为主导的模式。理实国际vv ckx8q~
政府控制模式是政府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管理事业领域的一种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政府控制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在逐步地被"扬弃"。但是,代之而起的新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尚在探索之中。社会选择是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公共事业管理方式。
dwuz7il'b!r0所谓社会选择.就是让事业组织对社会的集体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社会通过自己内在的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同时,由各种社会力量决定是否成立事业组织。成立什么样的组织以及维持多大规模的事业组织。在社会选择的模式中,事业组织不需要找一个政府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因此政府部门不再作为主管部门,而是作为行政机关。也就是说,事业组织与行政部门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行政部门可以借助事业组织实现自己的治理目标。但是这种关系是公平和自愿的。
nkcmy'a)p0作为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政府控制与社会选择对于事业管理体制的意义完全不同。首先,政府控制过程中,行政部门是选择的主体。在社会选择的过程中,社会是选择的主体。前者更多的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后者则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在法律地位上,政府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典型案例
本文2013-06-10 14:09:16发表“调查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37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