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栏目:调查报告发布:2005-08-11浏览:2718下载170次收藏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  

    在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区域或城市竞争力迅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快速地融入世界一体化的大市场,我国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唯一途径就是要依照市场运行机制的法则,不断提高整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个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的研究开展的较早,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典型地区,对我国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和培育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所谓区域是指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其腹地共同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经济空间。一般说来,城镇和区域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区域都有一个或一些城镇(组成城镇体系或包括一切居民集住点在内的聚落体系)作为其核心和基本空间框架,而任何城镇也必定有一定范围的腹地作为其依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区域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概念,没有无城镇的区域,也没有无区域的城镇,而城市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也同样是一个概念。为便于研究的方便,这里的经济空间最好又是一定的行政区划所确定的区域空间。
  任何一个企业不仅要归属于某一个行业,而且也要落实到某一特定的区域中。从空间的角度看,企业的竞争力包括该企业在其所在区域内的市场竞争力和在区外市场的竞争力两部分。一个地区所有企业的区外市场竞争力的总和就构成了该地区综合的对外经济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区域竞争力(或城镇竞争力)。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那些没有进入或不需要参与区外市场竞争的当地企业(也就是仅为当地市场服务的企业),也会以其生产效率、服务水平间接地为当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服务。因此,区域竞争力是区内所有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国外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经验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直接来源于企业竞争力。所谓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般用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表示。区域竞争力则是指,一个地区参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可用该地区输出产品占全国或世界输出产品总量的比重(在产品市场上),以及吸引要素资源占全国或世界要素输出总量的比重(在要素市场上)来表示。
  二次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际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变化趋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或保持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许多机构、学者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开展了对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便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有关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克莱恩提出了如下的“国力方程”:p=(c+e+m)×(s+w)
  式中:p为综合国力;c为基本实体(由人口与领土构成);e为经济能力(由gdp和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构成);m为军事能力(由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军事力量构成);s和w分别为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这个评价方案虽然是针对综合国力的评价(其中包括了一国的经济能力),但其评价方法与思路给以后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提供了启发。
  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法莫和李曼提出了最早的一个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认为,国家竞争力由与企业活动有关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本身等四个要素所决定。方案在这些要素中选择了若干指标,构成了一个矩阵模型,以评价国家竞争力的大小。这个方案包括的内容过于宽泛,许多指标与竞争力关系不大,应用性不高。
  1980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具有较高实用性和代表性。2002年该方案由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构等四大要素(此前为国内经济实力竞争力、国际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金融体系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竞争力等八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又包含许多评价指标,共计314项。需要说明的是,评价的几大要素之说,主要是综合角度的不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各要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历年根据具体的情况也都有所变化,但总体上讲对评价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
  1995年中国正式参与该评价体系,历年的排名是:1994年第34名、1995年第31名、1996年第26名、1997年第27名、1998年第21名、1999年第29名、2000年第30名、2001年第33名。2002年按新的评价方法排名为第31名。
  (二)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
  哈佛大学porter教授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包括企业经营与战略、微观经济环境等两大类,共46项指标,数据来源于统计资料和专家问卷。该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城市(或区域)微观竞争力评价。
  (三)有关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
  porter教授在《创新产业群初步研究——san diego》中,根据其城市竞争力理论,又提出了一个评价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方案。porter认为,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高新产业区的繁荣,靠的是竞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