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比较研究
引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同时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技术进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在“十二五”期间,能不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不仅关系到未来五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十年到二十年我国经济能不能把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保持下去,关系到能不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跨上人均gdp1万美元的台阶,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金融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扣这一核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抓手就是充分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全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欧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竞相在世界各国建立分公司和子公司,掀起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新高潮。为了满足跨国公司国际资金流动和国际结算的需要,各国的大型银行也跨出国界,在别国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开展全面的国际银行业务。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快,金融全球化、银行国际化也形成了一种趋势。在这期间,银行国际化的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贸易引导论、投资引导论、区位优势说、规避风险说、国际生产综合论等理论纷纷提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更加迅速。
1.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现状
1.1研究对象——国有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从商业银行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性。商业银行与企业一样,拥有自己的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金,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独立的财产、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商业银行是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经营并必须按照公司法中的规定程序设立的经济组织,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既是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一国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与其他一般企业一样,都是市场的组成部分,都应该按照市场规则行事,商业银行就是企业。因此我们分析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首先要从分析企业的国际化着手。商业银行在外国资本直接投资、跨国企业理论方面不存在任何特别的问题,不需要专门的外国资本直接投资-跨国企业理论。尽管我们期待着开始更多的商业银行研究并得到成效,已有的理论在稍加限制和详细阐述后可适用于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世界分配,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在变化多端的全球市场上,中国商业银行要成功推进国际化战略,必须直面现实,因势而变,适时转型,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持续的成长力。
自2006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尤其是2007年以后,中资银行加大了“走出去”的速度,开始谋求全球布局,在非洲、美洲、欧洲、亚洲等市场,通过股权收购或者直接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涉及租赁、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诸多领域。目前,国内一些大银行的市值和一级资本规模都已进入了世界大银行的前列,但就经营的经营结构、业务范围、地域范围来说,还不能谈得上国际化。中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依然是国内市场、国内业务和国内客户,参与金融国际分工和金融全球化程度很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1.2工商银行的代理行业务
1998年6月,工商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设立代理行处,归口管理全行代理行营销及国际组织往来、代理行日常关系维护、代理行业务合作、代理行营销策略制定及业务资源配置,同时也承担着
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比较研究
本文2012-03-01 21:07:2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0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