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书记创先争优先进典型事迹材料汇编
小河村的“送财”书记
——xx县圣水峪乡小河村党支部书记 宋志亮
清清的小河,静静地流淌,守护着古老的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一辈的生产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河水随着岁月跳跃,迎着朝阳闪动,诉说着村支书宋志亮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动人故事。
昔日穷山沟 今朝新气象
2009年8月,正是菜花飘香的季节,圣水峪乡小河村锣鼓喧天,一番热闹的场面。乍一看,还以为是谁家儿子娶亲办喜事呢,仔细一听,这办的还真是小河村里的大喜事呢,圣河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小河村位于xx县西南端,全村人口不足千人。这个几年前还一直戴着贫困帽子的小村庄,现在居然成立了自己公司,这在小河村的历史上可是破天荒的大事。村民们都来了,县里、乡里的领导也专程赶来参加这一盛事,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说起小河村的发展,小河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宋志亮功不可没,同时,他也是圣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今天,他可是这庆典仪式上的主角。提起村里的新公司,一向比较严肃的宋书记笑容满面地向我们介绍说:“今天我们村自己的公司成立了,这标志着我们小河村向产业化发展更进了一步,有了这个公司,我们村的所有产品,如蔬菜、水果、红壤地瓜、食用油等等就有了品牌,有了销售渠道。”
如今在农村,谁都梦想着找一条致富的门路,多挣几个钱,把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的,小河村也不例外。自从2006年小河村建起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小河村的村民才知道原来这种菜在冬天也行,并且能挣大钱,于是他们亲切的把蔬菜大棚称为 “聚宝盆”,这菜就成了小河村“聚宝盆”里的宝贝。以前村民们在地里种麦子,一季麦子最多只能挣七八百元钱,现在一亩地的蔬菜一季就能挣一万多,这么高的收入在小河村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说是破天荒了。座落在小河村的这几十座蔬菜大棚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第六代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棚体大部分深入地下,更利于保温,冬天也不需要人工升温,大大降低了成本。在小河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能建造如此先进的蔬菜大棚,能种出如此高档的蔬菜,这还得从宋志亮说起。
满怀深情回故里 信心十足谋发展
宋志亮和小河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六、七十年代,父亲曾经在小河村当了十几年的支部书记,把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小河村。父亲的影响,使宋志亮对小河村有了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2001年,当乡党委希望他能回村挂职当支部书记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可此事却遭到了家里的亲人的极力反对。反对的主要原因是宋志亮的腿有病,走的时间长了或者站的时间长了都会引起里面发炎,其症状就是剧烈疼痛,站都站不稳。而宋志亮的腿病是当年乡里组织搞冬季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由于长期受凉造成股骨头发炎,到医院就诊时已经发展成为股骨头坏死,只能进行人工手术移植。打那时起,宋志亮的腿就一瘸一拐,绝大多数时间得依靠两根拐杖来支撑身体。农村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差,家人觉得为了宋志亮的身体健康,还是在城里住方便一些。但是小河村浓郁的乡情牵引着他的心,咚咚流淌的小河水时时锤炼着他的灵魂,他对小河村有着太多的抱负和理想,他盼望着有一天能够让小河村的父老乡亲过上富裕日子。他不顾家人的阻挠,踏上了去小河村的汽车。
2001年以前的小河村社会治安混乱,偷盗成风;老百姓靠天吃饭,生活拮据,根本没有发展经济的意识。宋志亮到了这里以后,找问题寻根源,大刀阔斧办了四件大事稳住了人心。一是抓班子带队伍,提高班子战斗力。宋志亮上任后逐户到村党员干部家中谈心做工作,让他们知道他要为小河村广大群众干实事真心和决心。他上任三天后终于召开了间断2年之久的全体党员会议,在他的努力下,党员干部间的隔阂逐渐消除,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高。二是找准切入点,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小河村的乱是出了名的,集贸市场上扒手不断,地里的庄稼经常被偷,家养的畜禽也有被盗现象,宋志亮任职后办的第一件实事就是狠抓社会治安的治理。村里成立了由4 名党员干部和民兵组成的治安专业队,常年坚持站岗、巡逻,打击盗窃行为,遏制横行不法。经过努力,社会治安现象有了根本好转,第一次有了群众反映,这届村干部不错。三是建桥、筑路、治水,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小河村因村内有一条流经的小河而得名。这条小河在给人们带来浇灌之利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交通不便。2001年秋,宋志亮带人搞设计,投资3万多元架了一座水泥桥,解决了小河村人多少年来过河难的问题。村西路边的堰坝被大水冲垮了200多米,造成交通受阻,多年无人问津。他又带人施工,修筑了堰坝,并在堰坝的上游搞了一处截潜,打了一眼机井,既保护了堰坝,又增加了浇地面积200多亩。他还请来水利专家进行勘察,打大口井一眼、中型吃水井两眼。现在两眼中型吃水井已配套使用,缓解了村里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四是充空填实,规范集贸市场。像许多农村一样,小河村也存在着“空心村”现象,既造成了浪费,又影响了村容村貌。为改变这种状况,宋志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了这样的举措,拆除“空心处”37户的破旧房屋,修建成2万多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将集贸市场从尧王路上移到中心广场,填实了“空心处”,消除了尧王路上的堵车现象,规范了集贸市场,做到了一举三得。在做这项工作的半年多时间里,宋志亮没吃过一顿安稳饭,没睡过一夜囫囵觉。白天,他逐户做拆房户的工作和指挥干部群众拆房施工,晚上,他盘算着下一步工作。他是个动过手术摘除了两个股骨头的人,这期间,因为过度劳累,他的两条腿疼得不能走路,他柱着双拐找人搀扶着还是坚持工作。他的行动感动了全村干部、群众,也促使了施工的顺利进行。这四件大事的办成,不仅为小河的发展清除了障碍,更让村民们看到了宋志亮的公正与魄力,看到了小河村的希望。看到宋志亮一瘸一拐在大街小巷、在田间地头奔忙劳作,村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党群干群关系在不断磨合交融,大家心齐了,气顺了,发家致富的愿望日趋强烈。
怎样才能让小河村的群众尽快富起来?这是宋志亮心头上压着的一副重担。他做过分析论证:小河村地处纯山区,不具备区位优势,也没有抢手的自然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企业尽快致富,不现实。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远程教育网络上看到了寿光市三元朱村发展大棚的经验做法,突然觉得茅塞顿开:寿光市三元朱村搞蔬菜大棚种植富了,小河村有土有水,昼夜温差比三元朱村少三度左右,气候环境优于三元朱村,推广蔬菜大棚种植肯定能够尽快致富。于是,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帮助下,宋志亮带着小河村的土,带着地里种出来的花生、油桃,到三元朱村见到了王乐义。他想想让王乐义看一看小河村的土地适不适合种蔬菜,农产品是否达标。王乐义看了宋志亮带来的土,看到他拄着拐杖忍着疼痛听技术员讲解的认真劲,他被深深的打动了。他看出宋志亮是个真想干事的人,二话没说,当即决定给予宋志亮技术上的全力支持,并派技术员常驻小河村指导蔬菜大棚建设。
回来以后,宋志亮向村里提出建20亩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想法,许多村民不理解,有些党员干部也不支持。一方面对大棚的经济效益很怀疑,另一方面村里没有资金,建大棚投入得20多万元,钱的问题很难解决。他把从三元朱村带来的蔬菜样品给村民看,把远教网上有关蔬菜大棚的知识讲给村民听,打消他们的顾虑。然后通过各种渠道集资,向亲朋好友借,发动全村的党员干部想法筹钱,总算凑够了20多万元,开始建3个“寿光式”蔬菜大棚。现在,村民回忆当年建大棚的情景还感慨万分:“那时候,大家伙心里都没底,宋书记天天在工地上守着。他的腿不好,站时间长了就发炎,他就柱着双拐,挂着吊瓶,也不回家,大伙看了都不忍心,但是怎么劝也不行,他说看着心里踏实。要是没有他,哪有我们小河村的今天!” 就这样,在一副拐杖的支撑下,在致富信念的支持下,三个“寿光式”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到了当年春节,村民们把菜一卖,一个棚就挣了1万多,三个棚就是3万块,大家一看,这样种菜确实不错。
就这样,村民们开始尝到了建大棚的甜头,新观念新技术冲击着大家的头脑,致富的思路更加开阔了,宋志亮也是信心百倍继续实施小河村发展的路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搞技术改造,通过远程教育网学习更多更好的蔬菜种植技
村党支部书记创先争优先进典型事迹材料汇编
本文2010-10-03 10:34:36发表“事迹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7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