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湖北潜江:在都市化进程中创建水利发展的长效机制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3022下载190次收藏
  潜江市地处武汉城市圈西端,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四湖流域,是一个易洪、易涝、易旱的特殊区域。受特定的地理、地貌和气候影响,长期承受着外洪、内涝以及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与压力。近几年来在武汉城市圈经济建设中,结合本地实情,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坚持以强劲的工作态势、稳定的财政投入、严格的工作要求,大规模地开展现代水利基本建设,探索都市化水利发展长效机制,有效地改善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不断发展。

1 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水利建设领导机制

武汉城市圈改革框架的形成,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改革后的新形势。为此,潜江市认真分析现代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在都市化水利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着力构建新时期都市化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确保全市水利建设深入持久开展。

1.1划分事权,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的水利建设责任体系。组织工作专班深入基层,就全市各地治水瓶颈、排灌死角以及事关民生的水问题进行认真调研,广泛征求和搜集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关于水利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认真梳理分类,建立了全市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库,并组织水利专家进行论证,反复研究和修改完善,经市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制定了全市总体水利建设规划。为确保规划分步逐年实施到位,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对水利建设事权进行了划分和明确,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的水利建设责任体系。一是对市办水利工程,采取政府组织、财政投入的方式进行建设;二是对镇办工程采取市派镇办、政策扶持的方式进行建设;三是对村办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建设。

1.2强化领导,建立大员上阵、高位推动的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坚持以防汛抗旱的作风抓水利建设。尤其是2003、2004年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干三五年,实现水利建设大跨越”的奋斗目标,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左右,完成土方1000万方以上,将市域内所有渠堤彻底整治一遍。近几年来,每年都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冬春水利建设工作;每年都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或联系农业的领导任副指挥长,相关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利建设指挥部;每年都明确3~5个市办重点工程,组建由市领导挂帅的督办组,深入一线,重点督办、巡回督办;每年市主要领导都主持召开现场督办会,督进度,督质量,抓平衡,为水利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3加强监管,建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每年,市指挥部都下发了《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细则》,从工程规格、施工管理、竣工验收、资金管理、档案管理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对每个施工工地都实行责任公示制,一个施工单位树一块责任牌,标明行政领导、施工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一个工程一套档案;一台施工车辆确定一名技术人员,确保施工质量。严格实行修堤防汛连锁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规定各地今冬负责施工的段面,同时也是今后防汛的段面。凡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汛期发生事故的,依照党纪政纪严肃查处。

2 坚持发挥群众主体地位,创新水利建设组织机制

在税费体制改革之后,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水利建设模式,不仅政策有限制,资金无来源,而且群众难组织。因此,水利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路子。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民意,爱惜民力,广聚民智,民主管理。

2.1坚持执行政策,用足用活“水利工”。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规定,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劳动力每人每年负担水利义务工10个,全部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资金使用上,采取民主协商,“一事一议”,采取“村民代表议、申报上级批、针对项目用、民主理财审、财务公开看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湖北潜江:在都市化进程中创建水利发展的长效机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