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法”在广州市番禺区南大围排涝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陈松伟 贺顺德 崔鹏 盖永岗)
[摘要]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条件、洪涝特点和潮汐特性,建立了基于水量平衡的“平湖法”计算模型。该模型可以按照初步拟定的水闸规模和泵站规模,根据排涝区不同的外江潮位过程进行调蓄计算,以河涌水位为控制条件,确定出排涝区的排涝工程规模,并对河涌的调蓄能力进行复核。应用该模型对广州番禺南大围排涝区的排涝工程规模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的水闸规模和泵站规模是比较合理的。
[关键词]平湖法排涝调蓄计算工程规模广州市番禺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网河区,河道属感潮河道,汛期受来自流溪河、北江、西江洪水的影响,又受来自伶仃洋的潮汐作用,洪潮混杂,水流流态复杂。在发生局地大暴雨,并遭遇外江洪潮水位较高时,区内洪涝水无法及时排出,常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随着广州市“南拓”战略的实施,番禺区的排涝标准也相应提高,合理的分析计算区内各排涝区的工程规模,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平原区比降较缓的涝区,在计算水闸和泵站规模时,常把排涝区内的河涌等具有调蓄作用的水域作为同等容积的水库湖泊来对待,在水闸开闸引水或排水时,仅引起河网水面水平升降,可忽略水面比降。采用以水量平衡为基本原则的“平湖法”进行调蓄计算,通过反复试算,从而可以确定合理的排涝工程规模。
1 基本原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排涝区内地势平坦,河涌密布,而且各河涌比降较小,分区面积不大,水流流向不定,河涌滞蓄能力较强,可以将排涝区内的河网概化为等容积的湖泊考虑,蓄排演算采用“平湖法”进行。
“平湖法”的基本计算原理为水量平衡法,其河网滞蓄水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v1,v2—时段初、时段末滞蓄水量(m3);
q1,q2—时段初、时段末涝水流量(m3/s);
q1,q2—时段初、时段末排水流量(m3/s);
t—计算时段(h)。
2 计算条件
(1)设计涝水
对于
“平湖法”在广州市番禺区南大围排涝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陈松伟 贺顺德 崔鹏 盖永岗)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3-12 15:03:41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78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