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调查报告(2009年)
“小农水”迎来“第二春”
——湖北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调查报告(上)
近日,本报记者与湖北省委政研室、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等单位相关专家一起进行了一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题调查。半个月里,走访了七个县市20多个乡镇50多个村。一路行来,所见所闻越来越强化着我们的印象———如果说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是第一次高潮的话,那么眼下,湖北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第二个春天”正在到来。
多样式投入
2005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湖北抢抓机遇,探索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补充”的投入新机制,效果明显。基层干部对此有个形象的描绘:“政府投入是纤绳,农民用篙着力撑,社会举桨一齐划,小型水利往前行。”记者走访的部分“项目区”,各自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和创新。
“以奖代补”激发投入。荆门市、宜昌市、襄樊市、鄂州市等地经市人大通过,出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
地方自筹补充投入。监利县计划筹措资金1.2亿元,分两年对全县354处中小型骨干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目前已投资6571万元,完成25座中小泵站的更新改造任务。
投工投劳参与投入。2008年全省完成农民投工投劳近2亿个工日。当阳市坝陵办事处坝陵村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投入150万元,维修和硬化渠道25公里。
市场运作吸引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吸引了一些有眼光的企业“捷足先登”。洪湖市湖北昌兴公司将河道、沟渠两边宜林堤坡使用权承包或租赁下来,用于植树造林,获取收入,用造林收入疏浚河道沟渠、整治河两岸环境。群众把这种模式概括成“让你栽上两岸树,帮我疏洗一条河”。监利县采用这一模式,吸纳社会投资达1.5亿元。洪湖市采用这一模式,吸纳社会投资过亿元,疏挖扩洗沟渠450公里,植树200万株。仙桃市采用这一模式,吸纳社会投入8000万元,新栽苗木450万株。
多模式管护
调查中发现,建立推广用水者协会和实行多种管护模式,是一些小农水搞得好的地方的重要经验。
当阳市黄林用水户协会是湖北乃至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一个典型代表。采访中,当阳市委书记袁卫东特别推荐记者到协会看看。该协会成立较早,现管辖两个镇(处)11个村,45个用水小组,1270个用水户。协会主席林文清是个年过五旬的女同志,她向记者介绍说,协会采取争取上级投资与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共筹集300多万元,带动社会和农民投资1000余万元,硬化了2万米的主渠和45893米的毛渠、末级渠。
近年来,全省农民用水者协会如雨后春笋涌现,仅32个大型灌区就组建了1383个,控制灌溉面积851万亩,涉及48个县市区,5064个行政村,参与农户187万户。项目区深入推进受益户共有制改革。重点是明确产权,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标准。单户工程产权归农户所有,联户工程产权归协会所有。有效解决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运行不畅、效果不好”的老大难问题。
目前,全省已探索实行多种用水管护模式。主要模式有:“以林养渠模式”。江汉平原一带大都采用“林水结合”方式疏挖渠道,疏挖后的渠道管护也是以造林收入来作保障。“以渔养堰模式”。用堰塘养鱼的收入来支付一家或几家护塘管水的补贴。远安县普遍采用这种方式。“以库养会模式”。当阳市农民管水者协会都是采用这种管护形式。用水者协会成立之初,集体就无偿地给他们一个水库,一般有两到三百万方水,水库用水经营性收入专供管水者协会人员工资和协会运转开支。“专管员模式”。很多项目区所建水利工程实行专人管护。洪湖市新近出台了《硬化渠道管理暂行办法》及考核评分细则。明确渠道管理以市水利局为主体;建立三级网络:总站总协调、辖区站组织实施、管理员实行专职;按照“3公里聘一名管理员,每年800元/公里”标准落实人员和经费;确保“三无”:“水面无漂浮物、渠道无障碍物、边坡无杂草垃圾”;杜绝“四乱”:“乱占、乱建、乱围、乱垦”。
多方面获益
湖北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除了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外,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都颇有收获。
解决了用水难题,提高了灌溉能力。监利县近两年
湖北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调查报告(2009年)
本文2010-03-12 15:03:14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