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汾江河自净能力办法之探讨(特杰斯丁)
【摘 要】以佛山市汾江河的整治为例,探索提高河流自净能力的解决办法,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流 自净 新思路
一、绪言
汾江河,又名佛山涌,由沙口至谢叠桥,全长13.4公里,为佛山水道的上游河段。佛山水道为北江河网支流,西起佛山沙口,东行横贯禅城北部和桂城西南角,到南海沙湾处分为沙溪至沙尾桥和沙溪至鱼尾桥两支流,分别汇入东平水道,佛山水道从进口至沙尾出口长约25.5公里,至鱼尾出口长约30.6公里。河宽在45~110米之间,河底高程在-2.0~-3.0米之间。汾江河在人民桥处有一支流佛山支涌,又称军桥涌,蜿蜒8.5公里至石石肯 水闸与东平水道相接,军桥涌河宽在18~50米之间,河底高程在-1.4~-1.9米之间。汾江河有分洪任务,其进口由沙口水利枢纽分洪闸节制,分洪控制最大流量为300立方米每秒(五十年一遇洪水),其两出口沙尾桥和鱼尾桥处均未设水工建筑物进行调控,直接受洪潮的影响。军桥涌出口为石石肯 水闸,石石肯 水闸按只引不排的规程运行,以保护东平河水源。
汾江,佛山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佛山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与辉煌。然而,今天,母亲河却负荷累累,步履为艰。根据《2002年佛山市水资源公报》,汾江河的污染日趋严重,全年综合评价水质标准为超Ⅴ类,主要超标项目有:溶解氧、氨氮、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等。根据监测数据,目前平均日排入cod(化学耗氧量)总量为21吨,超出可容纳量6.9吨的两倍。污染日趋严重的汾江河不仅使沿岸居民苦不堪言,也严重制约了佛山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使下游广州珠江河道的水质变差,因此全面整治汾江河已迫在眉睫。
二、汾江河整治规划概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整治汾江的工作就已拉开了序幕,先后经历了第一次整治(1980—1982年)、第二次整治(1989—1992年)、第三次整治(1995—1999年)三个阶段,但由于规划的局限性,以及经济、技术等诸多原因,汾江河水状况并未有根本好转,其污染甚至还有加重的趋势。
“整治汾江污染、全面改善全流域的综合环境,已经刻不容缓。这项工作关系到全市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基本生活环境的改善,是一项事关大局的‘生存工程’。”在2000年底的汾江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绍棠这样形容整治汾江污染的紧迫性。的确,整治汾江河,已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今天的汾江,已是鱼虾绝迹、又黑又臭,形势十分严峻。听老同志介绍,汾江河水以前清澈见底,炎夏人们都常在河里游泳戏水〔见图一—汾江昔日风采〕。
2000年底,佛山市对汾江河污染提出了新的整治规划和要求,并拓展了整治的广度与深度。该计划到2006年,汾江将实现“河水清、两岸美、交通畅、无洪涝”的目标。具体指:全河道水达到国家四类地表水标准,从根本上解决河水黑臭的问题;绿化美化堤岸,改善沿河两岸景观;水道通航顺畅和堤岸道路贯通;提高防洪和河道排涝的能力。新的综合整治规划吸取了以前整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治理方案。规划全
提高汾江河自净能力办法之探讨(特杰斯丁)
本文2010-03-12 15:01:45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