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整治的生态水利模式研究(田魁祥 李文锦 刘秉良)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693下载288次收藏
  1.治水反思与动态

“河润千里、恩及八方”。很多城市依河流产生,靠河流生存。石家庄市盘踞滹沱河畔,得其利亦受其害。近50年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改变了河流的连通状态和地下水的河润力度,引起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变化[1]。主要是:河流干涸,水生态环境消失;河润能力降低,地下水漏斗面积加大[2];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加重;沿河农民的耕地面积减少;林木覆盖度降低;风沙化危害加重。河故然要以防洪除涝为第一任务。但是,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是过水区段,只讲排洪实际是“损人不利己”。环境状况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迫使我们要检讨治水方略。“涝了有责旱了无罪”的治水思想应当改变了。城市水利需要跨越式的发展,恢复河流生态刻不容缓[3]。

据报导,2002年启动了《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规划》工作,提出了洪水资源化的问题和利用生态理念改造海河流域水利工程体系的问题[4]。2003年世界水论坛会德国的erich plate教授强调指出洪水管理的原则是“与洪水共存”。2003年11月在海河水利委员会纪念毛主席题词四十周年大会上,水利部领导提出“善待洪水,人水和谐”的理念。在海委编制的今后20年的《海河流域防洪规划》(2004年6月底通过审定)审查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雷提出:《规划》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治水新思路。给洪水以出路,从控制洪水转变为洪水管理。要处理好防洪与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海委总工刘宁讲:海河流域在受洪水严重威胁的同时,水资源又异常短缺,流域降雨主要集中于汛期的一两次降雨过程,水库蓄水时机难于把握,防洪调度既要保证防洪安全,又要兼顾洪水利用。这就为滹沱河生态治理研究提供了的法律基础。

2.生态水利的概念

河流生态系统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河床、河滩、河堤,而是以河流流通和河润宽度为特征、以河道为轴心组成的复杂的连续生态体系。河流纵向连通和横向浸润(包括洪水漫溢、地下水补给)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以及生物栖息地变化、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决定了环境梯度、群落构成、以及人类经济活动,也决定了河流的过滤、屏蔽、通道、源汇等生态功能。

河流生态恢复的生物治理不是简单的河流绿化,而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水利工程学与栽培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水利工程学,是生态工程学的一个新兴分支[1](所谓生态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开始出现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美国定义为:“将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到双方受益的可持续生态系统的设计方法”)。生态水工的生物措施设计不仅要看到生物依从和服务于水利工程,对河流结构和水文状态影响的一面,而且要看到生物对河流的依赖性、河流水文状况对生物的影响方面。河川水流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影响物种分布模式,也限制了生物体生存的能力[5]。因此,生态水利必须重视三个核心问题:(1)不能仅从河流谈河流生态,河流生态恢复不是纯粹的传统水利概念,而是扩展的生态经济概念。(2)水的管理是核心,对于间歇性的河流,蓄水滞纳与排洪同等重要,不能“一泄了之”,“损人不利己”。(3)生物治河是生物与水工建筑的有机结合,关键在于双方互补,相得益彰。

生态水工在黄河等治理上有成功的经验[6][7],但是,离建立生态水利工程规范还有很大的距离。为了科学的营造河流生态体系,特提出生态水工模式的概念。生态水工模式是指与河流水利工程一体化的生物防灾减灾配置方式和栽培技术,目的是实现生物与河流结构、功能的统一。

3. 滹沱河的生态恢复与生物治河

3.1 滹沱河的生态治理目标

以石家庄、正定、灵寿三市镇的人文、经济、道路等和滹沱河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框架,采用自然化的生物治理手法,建设成园林式河流生态体系,为石家庄的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环境条件,为下游防汛创造条件,为保铁路、保油田、保京津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整治的生态水利模式研究(田魁祥 李文锦 刘秉良)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