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改革开放30年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及展望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285下载181次收藏
  多年来水文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从人工数据采集到自动数据采集,从人工传输数据到光纤传输,从人工笔写记录到固态存储,从人工笔算到计算机模拟演算,水文信息化发生了质的改变和飞跃,奠定了水文的基石作用。

一、改革开放30年水文信息化建设成就

改革初期,由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水文信息化建设发展较慢。随着改革的不断加强和深入,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果,在水利部信息中心的领导下,水文信息化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逐渐向水文信息现代化迈进,2001年水利部又提出了“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指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经过水文工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水文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服务能力得到极大加强。

信息采集方面:雨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实现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51%的水文站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其中中央报汛站75%实现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流量和其他要素的自动测验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重点防洪地区和大中型水库建立了一定数量的自动测报系统。水文基础设施、水质监测、水土保持检测、水资源实时监控等建设不断加强。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自动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信息传输方面:全国已累计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线支线15000多千米,微波站500多个,初步建立了26个重要蓄滞洪区的县、乡(镇)级洪水预警反馈系统,在公众电信网覆盖不足的地区,配备了大量的短波和超短波电台,部分地区配置了专用卫星通信设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实现了大部分重要防汛水雨情监测信息在网上的实时交换,提高了防汛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使水雨情等防汛信息测报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实现了水利部与七大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1 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实现了与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互联,从中央到省、地市的水利信息传输网络正在逐渐形成。

数据库建设方面:实施了水文数据库、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试点等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库建设,为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在水利业务应用开发方面,经过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努力,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防汛工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在汛情监视、防汛会商支持、综合信息查询、防汛业务管理等不同业务方面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并在应用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在近几年的防汛工作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历经多年的反复论证,不断完善设计,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已得到国家批准,先期实施的试点项目和应急工程,已应用到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以黄河、海河、太湖、塔河、黑河、辽宁、江苏等流域和省为代表的流域和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为目标的信息化试点建设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果;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项目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后,现已完成;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的灌区信息化建设已经规划,并进行了试点建设,在山西运城、甘肃景泰、四川都江堰等示范区取得积极成果;信息技术在各级水利行政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利电子政务建设正在水利部和七个流域机构中全面启动,加强了水利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和宣传力度,促进了政务公开。

新技术应用方面:水文信息自动采集、水利工程可视化远程自动监控、遥感(r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改革开放30年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及展望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