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局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土家粮食
在山里的**人口中,玉米不叫“玉米”,叫“苞谷”;土豆不叫“土豆”,叫“洋芋”;小麦不叫“小麦”,叫“麦子”。这是**人的三大主粮,苞谷排在首位,地位自是不同寻常。“民以食为天”,苞谷是**人的命根子。
**人认为苞谷最“经饿”(**方言,意即“饱肚子”——笔者注)。他们通过多年的实践,仔细换算过——一斤苞谷抵得上四斤洋芋或两斤麦子。因此,在每年的收成中,即使洋芋、麦子产量高,只要苞谷产量不高,**人也会发悉;相反,即使洋芋、麦子产量低,只要苞任人唯亲量不低,**人也会高兴。
**人种植苞谷很累。头年冬天,冒着寒风把田地弄松。田地多是坡地,因此多半用不上耕牛,更不用说“铁牛”(耕地的拖拉机),只能靠**人的双手和挖锄,一锄一锄挖松全部地块。翌年春天,**人一粒一粒播种;夏天,则头顶烈日,在苗地里施一二遍肥,菇一四茬草;每次都弯着腰,一棵苗一棵苗施过来或薅过去。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人收获苞谷也累。中秋时节,苞谷成熟,为了不致 连阴天霉变,必须趁天晴赶紧着收完几千上万斤苞谷。总是每天早早下地,由老妇幼把棒子(带壳)从梗子“腰间”扭下来,再由表壮劳力一筐子一筐子背回家去。晚上,一家人回到家,辛苦了一整天的家庭主妇还得上灶做饭;其他人也不得休息,都围在苞谷棒子堆旁,一个个,将壳撕开、扭下。等到撕毁完扭完,已是深夜,才得以休息。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人保存苞谷也很累。几千上万斤苞谷收回家后,一家人又得把苞谷籽从棒子上扭下来。力气大的青壮劳力一手紧握一把压在屁股下的坚硬铁火钳,一手紧握棒子,不停地相互扭动,一个又一个……几天扭下来,手上已是血泡累累。这还不算完,还得在晴天,把扭下的苞谷籽倒在篾席子(俗称“卷卷”)上,铺开,晒上几天,直至晒干后装入粮仓。每天早晚都得一箕一箕地端进端出。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人吃苞谷也很累。他们先把苞谷籽放在大石磨里,一把一把,一转一转,由青壮年推成细面。往往一家人一个月的食用,要这样推上一整天。吃得精细的人(嫌苞谷饭不够柔软),有时还要在苞谷面里掺上水,在小石磨城一勺一勺,一转一转,推得很细很细,然后在锅里炕成很薄的一张张皮子(谷称“豆皮子”),再切成细条,象面条一样煮来吃。而这样辛苦一天所得,大约只够一家人吃一星期。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虽然**人种植苞谷累,收获累,保存累,吃也累,但它毕竟是**人的宝贝。在它们还未成熟时,嫩棒子煮来吃,清甜清甜;烧来吃,又香又甜;制成窝窝头(俗称“嫩苞谷粑
粮食局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土家粮食
本文2009-07-03 15:49:03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30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