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调研思考
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劣,既影响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更是一级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具体形象的体现。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硬件而言,经济发展软环境与经济生活、生产力相联系,属于政治生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良好的软环境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为推进“三新一强”,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六大环境”、实施“北部攻坚”的决策部署,并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以“打造六大环境,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遵义”为活动主题。作为边远贫困县,推进扶贫攻坚、加快发展的愿望更为迫切,如何创优发展软环境,是各级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干部亟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意识不浓。有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对县情了解不深、不透;一些干部谋发展、盼发展的意识不浓,作风不实,求稳怕变;招商引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项目储备少、推介少,多为“守株待兔”式招商,选商不准,缺乏市场带动力强的企业;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前期服务少,后续管理跟不上,办事难、人情办事现象较为突出。二是部门利益至上。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政绩,注重短期效应,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发展眼光;有的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感,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凡是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规定、制度就执行,凡是触及削减部门利益的就大打折扣甚至不执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中间梗阻致使政令不畅。多数引资企业资产规模小,加之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怕贷、惜贷现象严重,企业融资十分困难。一些部门特权思想较严重,“三乱”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企业经营理念滞后。一些企业只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顾群众利益,甚至不惜牺牲损害群众利益,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经营不善,诚信缺失,导致企业走入绝境。一些招商开发的荒山、旅游等项目,投资商签订了合同而又不按合同办或放弃不搞开发,政府投入和群众利益受损,矛盾纠纷较多,给基层组织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政策环境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不规范。在招商引资上无过硬的可行措施,造成有意者观望,有识者却步;一些部门规章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擅自规定了收费项目及标准;群众和企业对收费政策不清楚,且同级监管部门对一些部门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同样不清楚。二是政策不配套。出台的一些政策已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甚至一些部门还在执行已经作废的文件规定;不注重客观实际和市场规律的调节,只下达指令计划指标而无可操作措施。三是机制不健全。重点是激励机制,表现在考核共性工作多,考虑了多数忽略了少数,对一些只有部分乡镇才有的工作,由于工作量大,牵涉乡镇大量人力财力,但在考核时却未纳入,下级组织怨气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单项目标的考核亟待加强。
(三)政务环境跟不上服务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服务乏力。政务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形式不规范。政府公众信息网信息发布量太少,有些部门常年没有内容,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的政务公开中,无关紧要的内容多,企业需要了解的办事程序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公开不细。到目前为止,政务服务中心尚未正式运营,“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仍未形成,一些部门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程序等没有完全做到事前公开告知,审批环节不畅,企业和群众办事不便,便民高效政府功能未能体现。二是干部作风不实。少数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认识不够,作风漂浮,甚至以权谋私,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屡禁不止,乱用滥用权力现象依然存在;一些能及时办理的事项,急办变缓办、能办不给办,一切按“潜规则”办,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损害了投资创业软环境。三是执行政策走样。一些部门特别是个别上挂部门不能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缺乏大局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和技术标准,人为设置障碍,干扰企业生产,在对企业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事前不管不问,事后以整改、处罚代替履职。四是行政审批不畅。政出多门,职责不明的现象客观存在,在围绕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限、规范审批行为方面做得不够。一些部门还在按原来的套路进行审批,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相互推诿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意识不浓。有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对县情了解不深、不透;一些干部谋发展、盼发展的意识不浓,作风不实,求稳怕变;招商引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项目储备少、推介少,多为“守株待兔”式招商,选商不准,缺乏市场带动力强的企业;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前期服务少,后续管理跟不上,办事难、人情办事现象较为突出。二是部门利益至上。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政绩,注重短期效应,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发展眼光;有的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感,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凡是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规定、制度就执行,凡是触及削减部门利益的就大打折扣甚至不执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中间梗阻致使政令不畅。多数引资企业资产规模小,加之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怕贷、惜贷现象严重,企业融资十分困难。一些部门特权思想较严重,“三乱”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企业经营理念滞后。一些企业只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顾群众利益,甚至不惜牺牲损害群众利益,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经营不善,诚信缺失,导致企业走入绝境。一些招商开发的荒山、旅游等项目,投资商签订了合同而又不按合同办或放弃不搞开发,政府投入和群众利益受损,矛盾纠纷较多,给基层组织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政策环境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不规范。在招商引资上无过硬的可行措施,造成有意者观望,有识者却步;一些部门规章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擅自规定了收费项目及标准;群众和企业对收费政策不清楚,且同级监管部门对一些部门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同样不清楚。二是政策不配套。出台的一些政策已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甚至一些部门还在执行已经作废的文件规定;不注重客观实际和市场规律的调节,只下达指令计划指标而无可操作措施。三是机制不健全。重点是激励机制,表现在考核共性工作多,考虑了多数忽略了少数,对一些只有部分乡镇才有的工作,由于工作量大,牵涉乡镇大量人力财力,但在考核时却未纳入,下级组织怨气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单项目标的考核亟待加强。
(三)政务环境跟不上服务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服务乏力。政务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形式不规范。政府公众信息网信息发布量太少,有些部门常年没有内容,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的政务公开中,无关紧要的内容多,企业需要了解的办事程序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公开不细。到目前为止,政务服务中心尚未正式运营,“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仍未形成,一些部门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程序等没有完全做到事前公开告知,审批环节不畅,企业和群众办事不便,便民高效政府功能未能体现。二是干部作风不实。少数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认识不够,作风漂浮,甚至以权谋私,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屡禁不止,乱用滥用权力现象依然存在;一些能及时办理的事项,急办变缓办、能办不给办,一切按“潜规则”办,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损害了投资创业软环境。三是执行政策走样。一些部门特别是个别上挂部门不能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缺乏大局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和技术标准,人为设置障碍,干扰企业生产,在对企业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事前不管不问,事后以整改、处罚代替履职。四是行政审批不畅。政出多门,职责不明的现象客观存在,在围绕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限、规范审批行为方面做得不够。一些部门还在按原来的套路进行审批,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相互推诿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调研思考
点击下载
上一篇: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化警示诫勉工作调研思考下一篇:乡镇党风廉政建设调研对策
本文2009-06-09 10:23:27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2694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