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校订单培养模式调研思考
一、概述
所谓订单,系指订购货物的合同、单据,也作定单。所谓订单培养,是指学校与企业签署用人协议,学生毕业时或学生在校学习结束后,企业按照协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录用的过程。订单培养也可称着为定向培养。
自2003年起,**能源技术学校充分运用原煤炭工业厅直属学校和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与省内几大矿业集团签署了订单培养协议,累计共订单培养了近万名煤矿专业的方面的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一度成为**省在校学生数最多、订单培养规模最大的中等专业学校。
由于校区面积过小,师资、实训和后勤配套设施等资源有限,煤矿企业订单培养条件下的招生几乎是“零成本”,学校只得放弃非煤矿专业和非煤矿地区的招生工作,致使全省非煤地区的教育系统和学生、家长不知晓**能源技术学校。“零资源闲置率”和“零招生成本”导致了非煤地区对学校的“零认知”。
由于近几年**省内几大矿业集团的年用工增加量急剧下降,煤矿企业不再采取订单培养模式遴选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加上省内其他职业教育学校煤矿专业毕业生与我校逐渐存在着竞争,致使我校招生数由2006年的4800人下降到2007年的1800人和2008年的800人。这为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敲响了警钟。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已在合肥职教城新征的375亩土地上兴建新校区。按设计规模,新校区将能够容纳10000余名学生。在煤矿专业招生数急剧下降和非煤专业招生数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万余名新生从何而来?推荐到何处就业?这是我校“加快新区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推进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迫切需要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共同解决。
笔者于2008年9月份正式受命分管学校招生就业办工作。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共同决策下,我必须要理清思路、探索新路,带领全校教职工重新上路。
二、顺应订单培养向校企合作的转变
订单培养是“双刃剑”。由于有订单培养协议,学生愿意到学校就读,招生工作的难度较小。由于有订单培养协议,少数在校学生不注重思想品行的塑造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巨大,毕业生的整体培养质量难以有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辨正的分析“订单培养”给学校工作带来的利弊。
在煤矿企业年用工增加量减少、同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强、煤矿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想法设法继续保持和稳定煤矿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额,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尽快扩展非煤专业和非煤地区的招生数。2008年下半年,这些已经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识。
要拓展非煤专业和非煤地区的招生数,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学校在招生工作上的经验和做法。
省内一些较为著名的学校,由于自2003年起就已经与省内各市、县职业学校和相关学校进行了校企合作,也与当地的私立职业学校在招生工作上展开了竞争,他们采用在校学生推荐入学新生的做法的效果也非常好。虽然这些学校在招生宣传上没有向学生和家长承诺有大量的企业用工订单或校企合作协议,但其在5年时间内积累起来的招生工作渠道和平台足已保证其应有的招生数。
我校在非煤专业招生工作上与这些学校相差5年之多,如果在启动非煤专业招生工作上直接采用这些学校的做法,肯定会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招生数量上短期内也一定会远远落后于这些学校,此路“通而不畅”。那么,我校非煤专业招生的突破口在哪里?
笔者曾兼职负责省教育厅相关部门投资的**国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省教育物资公司达7年,按照现代企业的用人制度,一个企业难以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与学校实行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尤其是当企业用工的专业在较多的职业类学校都具备时,学校向企业推荐就业也就演变为毕业生质量、稳定性和学校为所毕业学生的服务等方面的竞争。
在无法与企业签署实质性用工订单的情况,我们能否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各类企业加强合作。虽然企业在用工承诺上较之订单培养弱化了很多,但在按照企业的用工标准培养“产品”上却强化了很多。
在我校非煤专业招生“零认知
新形势下学校订单培养模式调研思考
本文2009-06-09 09:51:33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2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