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民递减计划的调研思考
一、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为:边、穷、散。边,指**地处县城西南部,距县城31公里,毗邻**县**乡,与**乡、**镇、**乡交界,是我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有“**的西藏”之称。穷,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28元,是省定欠发达乡镇。人均年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有281户1020人,占总人口数的45%。散,面积41.7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587户,2245人。2007年底常住大湾人口为1423人,每平方公里人口仅为34.1人。
农民增收和农民转移存在困难不少,特别是部分农民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只要有的吃饿不死就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过一天算一天。二是农民组织纪律性差,自由度大,自己支配的时间多,自己说了算,有事自己可以安排,不受他人指导,随意放任自己。三是农民知识结构不合理,只有部分农业生产知识,并且这部分农业生产知识还是靠看着别人干、跟着别人学得来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只知如何为、怎么干,不知为何为、为什么要这么干,一旦出现例外情况,就束手无策了。四是眼界不高,思路不远,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只注重现实利益,不考虑理性利益。做事情没有谋划,没有计划,缺乏长远打算。五是吃苦耐劳精神弱,适应性不强。部分农民进城后,感觉打工太累,做生意没本钱、没门路,还不如在农村自由、舒服,过过小日子安稳。
根据以上基本情况,结合实施“两创”总战略,落实县委〔2008〕4号文件,服务“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并实施**农民递减计划。
二、**农民递减计划的内容和实践
农民递减计划:贯彻落实“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立足大湾实际,推行群体化服务,积极培训农民、服务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减少农民,让农民在转移中致富,在致富中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达15%以上;千方百计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七创一化一目标”711工程创建,积极推进“平安大湾”建设;实施“六个一批”转移,千方百计减少农民,每年减少农村常住人口10%,到2011年,使农村常住人口由2007年底的1423人减少到1000人以下,务使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基本建成生态文明。
“六个一批”转移就是对全乡劳动力进行分类培训,分层次转移:一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进厂就业,安置一批;二是开展引导性培训,推进组团式异地开发,输出一批;三是开展经纪人培训,培养农民老板,分流一批;四是开展政策引导,让农民进城变市民,转化一批;五是开展助学服务,让学生积极外出学习,考出去一批;六是发展来料加工,就地转移一批。
农民递减重点是农民观念的转变,难点是进城后农民收入的提高。围绕这两点,提出了群体化服务,根据农民的具体情况,分为外出务工、异地开发、在家中青年、留守学生、留守老人五大人口群体推行群体化服务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和管理,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全程服务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民下山、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加快农民变市民的进程,达到农民递减、生态文明的目的。
㈠对外出务工群体,实行强素质抓服务促发展,加快农民变市民的进程
1、在县城成立**经商务工人员联谊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人员通过这一平台组织起来,并通过举办行业联系例会、讨论会等多种形式互通有无、交流信息、互相帮助、提高素质。
2、建设大湾市民夜校,提高素质,早日融入城市。传授职业技能、法律知识、文明礼仪等,提高其就业能力、创业观念、创
实施农民递减计划的调研思考
本文2009-06-05 10:30:40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26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