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高校在现行信贷政策中的信用缺失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信用经济。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必须以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保障。根据我国现行信贷政策,申请信贷业务的对象为:必须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基本条件是: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不挤占挪用信贷资金,恪守信用等条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较长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信贷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缺乏科学的预测与防范,以至产生了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不良贷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 造成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分析,有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大部分。外部风险包括行政风险和企业自身风险,严重的行政干预,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属行政风险;借贷企业项目技术先进性,产品市场容纳量,项目经济效益,项目经营亏损,原材料与配件供应不均衡等属于企业自身风险。内部风险包括银行信贷评估论证风险、担保抵押风险、结算风险等。弄清风险资产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利于杜绝新增贷款风险,而且有利于银行提高自身效益水平,实现信贷资金的运行畅通和良性循环。
风险资产的产生既有来自工商企业的也有来自社会团体、公益事业单位的,而形成风险资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银行的原因,也有借款人的原因。本文着重介绍高等教育学校(以下简称高校)信用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一、造成高校信用缺失的原因:
1、银行方面的原因: 一些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缺少必要的认真和谨慎态度,具体表现在: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首先是对项目评估缺乏深度,甚至一些银行项目贷款评估是在客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补充有关还款安排而形成的,评估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大打折扣;其次是对客户风险的评估重视不够,一些银行认为只要有客户项目评估报告就行了,不重视对客户风险素材的收集、分析,贷款发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审贷环节缺乏严格标准。如为抢占市场份额可能降低贷款标准,不重视贷款条件的落实等等;三是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如不重视客户还款能力的变化,对担保措施监管不力等。据调查,因银行自身信贷决策失误而形成的风险贷款不在少数。
2、高校方面的原因:部分高校为扩大知名度、抢生源贪大求洋,盲目扩张,上马一些超标准的体育馆、图书馆、田径场、实验楼等工程项目,而有些项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致使学校承受不起过重的负担,形成财务包袱,使学校一下陷入财务困境。还有其他如政策、生源、学校知名度等因素造成高校信用缺失。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国民经济健康平稳的增长,高等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了绝大部分公民必需与向往的一项社会活动,而高校为适应这种需求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健全管理模式,从而达到扩大招生的目的,所有的改变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若单一地依靠社会力量办学,仅仅是杯水车薪,因此,绝大部分的资金就需要依靠金融机构来提供。
国有高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法人,完全具备申请信贷业务的条件。高校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照担保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其财产不能为贷款提供担保,贷款方式只能是信用方式。缺乏第二还款来源保障,无疑会提高贷款资产的风险度,特别是当遇到国家政策发生对借款人有重大不利的调整,借款人经营和财务发生重大改变,均会对贷款按期收回和贷款保全构成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二、高校借款风险的种类
防范政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包括宏观政策变化对高校的限制和对其生源的影响。一旦国家教育政策发生变化,那些实力较弱的高校就会因生源减少而失去生存空间,大部分只能沉寂下去。因此,对高校营销贷款要加强对高校本身及其主要客户对象的政策性分析,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处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切实做好政策性风险的防范,对存在明显的政策性风险的教育行业禁止进入,对存在隐性政策性风险的教育行业要谨慎介入。
防范虚假财务数据风险。不少民办
如何应对高校在现行信贷政策中的信用缺失
本文2008-01-05 11:26: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9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