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水利暨防凌防汛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谱写我市水利事业的新篇章
同志们:
春节刚过不久,我们召开2006年全市水利暨防凌防汛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水利工作会议和刚刚结束的市委一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全面总结“十五”及2005年全市水利工作,研究部署“十一五”及2006年的水利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十五”及2005年全市水利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五年,全市的水利工作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治水方针,紧紧围绕为全社会提供水资源支撑和行水安全两大主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水利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体现出六个明显特征。
(一)水利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广大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从中得到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1、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灌区工程灌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工程破损率由原来的37.4%减少为26%,已衬砌的干渠、分干渠工程节水效果明显,全灌区的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由本世纪初的42%提高到44.6%;2、加大黄河堤防工程和险工治理力度,使我市300来公里的河段整体防御能力加强;3、突出以防砷防氟改水为重点,全市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工程进展加快;4、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立项投资加大,实施加快;5、水土保持和治理项目得到中央和上级的支持和投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6、灌区信息化工程目前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灌区的示范工程,提升了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五年间累计争取国家项目批复总投资 14.66 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9.42亿元,成为我市水利建设史上争取国家投资最多、建设最集中和发展最快的时期。
(二)科学配置水资源,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是针对近十来年黄河来水持续偏枯、水源日趋紧张,通过向上积极争取水源,对内加强管理,基本满足或接近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针对去年夏旱和干热风,通过多方积极协调水源,使灌区普遍浇上了麦黄水,有效地抵御了干热风,带来了夏田的好收成,秋浇也普遍好于历年。通过近几年狠抓灌区的建设管理改革,渠系水利用系数总体提高了二点六个百分点,全灌区亩均毛灌溉定额由“九五”末的亩均610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530立方米左右,灌区年净引黄水量由九十年代的52亿立方米逐步下降为47亿立方米左右,其中节水改造工程实现年工程节水1.333亿立方米,在每年新增灌溉面积15-18万亩的情况下,总引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2000年以来已累计节水达29亿立方米,灌户通过节水节费比2000年前全灌区少缴水费7000多万元。五年来,虽然灌区建设加大了力度,但灌区农业水费一直只按成本价70%收缴,使广大灌户在灌区建设发展中体现到实际的优惠。
二是为了积极配合全市的经济转型,我们积极推进大水利的进程,工作重点由过去单纯为农业服务,转变到为整个经济社会,特别是为工业和城镇快速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上来。完成了《全市水资源合理配置调研报告》和《全市工业用水调研报告》,初步摸清全市工业用水情况和“3211”工程的需水预测;提出了《巴彦淖尔市水权转换实施意见》,争取到2010年前水权试点转换指标1亿立方米;先后帮助企业上报和审批了临河热电厂2×600mw二期扩建工程项目等一批重点工业用水项目;同时积极推进多元化供水和中水利用,总排干管理局对双利矿业供水工程投产运行,其它水管单位也在为工业供水积极开展工作,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在保证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注重想法解决生态用水。从2003年开始,积极引用黄河凌汛槽蓄水、灌溉间隙水向乌梁素海、乌兰布和等海子生态补水,累计补水近2.5亿立方米,使其水质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既保护了湿地,又改善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去年抓紧时间完成了《巴彦淖尔市凌汛期减灾分洪储水方案》,为增大槽蓄水输水能力,我们已经争取到自治区的水利建设基金500万元。预计今年这项工程完成后,既可以适当缓解我市凌汛期部分防洪压力,又可以解决一些蓄水条件。
(三)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为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全面推进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十五”初期,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灌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组装集成,在全灌区试行和推行群管水利体制改革。目前改制面已达到灌区总灌溉面积的86%,建立起“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亩次计费”、“轮次收费”、“一把锹”浇地、“包浇制度”等一系列灌户自主管理的新机制。2000-04年,连续3年举行听证会,面对面地化解供用水双方的各种矛盾。2005年,市政府有针对地出台了《群管组织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暂行办法》。率先在全国大型灌区中成功召开了第一届灌户代表大会,公开审议灌区重大事务,落实协会和灌户对整个灌区水费计、收、管、用和水量分配以及主要水利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二,继续深化国管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十五”以来,我们率先推行以“管养分离”为主的国管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总干和总排干的管理段已全部改为工程养护段,各管理局对已衬砌的5条干渠从管理单位分流人员也陆续成立了“工程专养站段”,试行工效挂勾、定额管理,解决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取消农民长期养护工以后,灌水工程只管不养的问题,逐步提高工程完好率。第三,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基层所段,普遍推行每年一度的岗位竟聘制度,试行工效挂勾。在减少水费供养人员方面,一次性筹资3740多万元,解决了671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工资的保险问题。按照国家、自治区水管体制改革精神,制定了《河套灌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去年10月底提交市政府常务会研究,现正按市政府常务会新提的“三不一改“的要求进行修改。第四,不断深化水价计收体制改革。按照《水法》大力推行“按计划供水,分时段计价,超计划用水加价”改革措施,全面实行“水量指标、实用水量、水价、水费”四公开,增加了计收环节的透明度,水事纠纷和上访事件逐年锐减,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去年我们又在灌区开展了批发水价试点,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义和所、渡口所),为下一步推广打下了基础。第五,切实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2002年,在全区率先成立市、旗县水务局,在部分旗县区初步建立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新体制。
(四)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
一是按照新《水法》的要求,在全国地市中率先编制完成《巴彦淖尔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去年10月份市政府组织国家级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评审,得到了比较高的评价。二是完成《巴彦淖尔市水资源管理办法》、《节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政策法规的起草工作,为依法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打下了基础。三是从2002年开始,按照新《水法》的要求,全面实行了取水许可制度。制定了《井渠双灌区管理办法》,完成了《全市水资源超采区划定报告》和《全市水功能区划》。四是针对我市堤防设施比较薄弱的实际,在加快堤防工程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大了“人防”力度,市、旗县区制定完善了各项防汛预案,分别制定沿黄和沿山的防汛责任制,立牌公示,责任到人,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干部防汛责任意识。
(五)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水利行业是突发性事件频发的行业,过去五年,我们先后经历了2003节水抗旱、大河湾决口、2005年山前防洪等重大突发性事件。
2003年,针对黄河流域80年一遇的干旱缺水形势,提前预测,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各个层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原盟委、行署提出“开源增水,节流增效”的节水抗旱方针,我们具体制定“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和“以水定播”两项制度,大力推行“两图两表”、“三压三扩”等一整套“以水定播”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非典”疫情突如其来,抗旱打井的关键时期,上下齐心协力两次露天召开动员布置会,检查督促各项工作。由于措施得当,经受住了夏灌缺水45%的严峻考验,度过了灌区80年一遇的严重缺水难关,农业、农民通过“双抗”取得了好的收成。
2003年毛不拉河孔兑堵塞黄河主河床11公里,造成大河湾决口,为保证凌汛期主河道能疏通,果断提出“顺势炸堤,锁坝束流,扰动冲沙,拉通归槽”等应对措施,在凌汛前基本拉通了阻塞的主河槽,保证了凌汛安全。2004年在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提出并完成了全线270余公里的束水冲沙堤建设任务,既保证了行洪安全,又适当保住了子堤
在全市水利暨防凌防汛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本文2007-06-20 00:00:00发表“工作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9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