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行为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意义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07-06-12浏览:2082下载123次收藏
【内容提要】行为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新思潮。作为行为主义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行为宏观经济学为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但是,行为宏观经济学并没有从根本上背叛主流经济学传统,其实质是多样化的偏好假设,辅以经济当事人理性化的选择,为宏观经济提供更真实丰富的微观行为基础。因此,进一步扩展偏好—理性选择的分析框架是行为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储蓄不足和短期总供给的两个理论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摘 要 题】西方经济学
【英文摘要】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ost recent trend in macroeconomic theory, behavioral macroeconomics, and explores into its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as the application of behaviorism in macroeconomics, behavior macroeconomics fully draws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a wide range of social sciences such as anthropology,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so on, having offered a brand-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interpreting macroeconomic issues. however, rather than trying to betray the mainstream economic tradition fundamentally, behavioral macroeconomics builds itself on the basis of diversified preference specifications, which is complemented with rational choices of economic agents, thus offering more credible and abundant micro-behavior foundation for macro-economy.so it is to enrich the preference and rational choice work that orients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ehavior macroeconomics.the whole idea is verified by the two theoretical cases of under-saving and short-term aggregate supply discussed in the text.
【关 键 词】行为宏观经济学/偏好—理性/时间不一致性/通货膨胀惯性
    behavioral macroeconomics/preference-rationality/time inconsistency/inflation inertia
【正 文】
    [中图分类号] f06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20(2004)02-0039-07
      一、引言
    一年一度的“宏观经济学与个人决策研讨会(又称行为宏观经济学研讨会)”,汇聚了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从1994年迄今已经举办了十次,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从会议主页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人决策综合的结果。行为宏观经济学方法从一个广阔的社会科学的视角,广泛利用各种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现象,认识经济现象背后的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从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说,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出现与凯恩斯之后宏观经济学的变迁密不可分。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关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间,新古典综合派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加入了工资不变的条件,以此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波动和对充分就业的偏离,而忽视了凯思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关于心理动机和社会因素对经济当事人决策行为影响的精彩描述。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认识到了这种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架构所存在的弊病,转而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他们认为,一切经济决策都和当事人的最大化行为相一致,在引入理性预期的关键性行为假设以后,工资和价格的决定有了一个明确的微观基础。但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当事人总能精确地、步调一致地进行决策,并取得合意的结果,因而经济在大部分时间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与经验事实是明显抵触的,从而使得这一理论有关的行为假设显得过于简单粗糙,而且对主要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也缺少说服力。
    为了应对凯恩斯以后宏观经济学发展中上述两个简单化倾向,各种建立在理性预期和个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价格粘性模型相继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整个西方经济学的行为转向[1],经济学家试图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建立在更深层的个体行为之上。越来越多的宏观经济现象在引入了行为学分析之后得到了较为令人满意的解释,有迹象显示,行为分析将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
    不同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理论的纷争,行为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刻意为自己贴上凯恩斯主义或者反凯恩斯主义的标签,相反,其理论研究是问题导向的。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在颁奖典礼上发表了题为“行为宏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行为”的演讲[2]。在这篇演讲中,阿克洛夫列举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难以解释的六大宏观现象。这些现象包括: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有实质性影响;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偏离并未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加剧;普遍存在的储蓄不足;股票市场的过度波动;社会底层阶级的身份认同和贫困问题。通过引入行为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行为宏观经济学为这些现象提供了具有行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解释。
    严格地说,行为宏观经济学并不能称得上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流派,因为它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范式,也没有系统的可供检索和识别的方法论、假设和准则。这源于行为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缺陷,但同时,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行为宏观经济学具备理论建构上的开放性,从而有可能创造出一种超越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新理论。
    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梳理行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而是要探究宏观行为方法的意义。有鉴于此,我们在一般性地论述行为宏观经济学之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之后,以较能体现行为宏观经济理论特点的储蓄不足问题和劳动市场的相关分析来探讨其方法论的意义。
      二、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行为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来源于经济学中的行为主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学中一股行为主义的研究浪潮逐渐兴起。这场理论革新运动至少可以追溯到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他所提出的“有限理性”假设下的决策科学直接推动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而西蒙本人更是认为,包括马歇尔在内,康芒斯、凡勃伦、熊彼特、卡托纳(george katona)、莱本斯坦(harvey leibenstein)、温特(sidney winter)等人都可以称之为行为主义者,因而制度经济学也被认为是早期正统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一般认为,行为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反叛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拒绝将实证主义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第二,认为将演绎推理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不充分的;第三,不赞同均衡及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倾向于研究非均衡的过程;第四,批评经济学模型的简单化倾向,尤其反对以单一的理性当事人的最优化来使所有的经济行为模型化。[3]行为经济学认为,在前提、理论形成及结果检验三个方面,经济学理论都应该有所革新。在理论前提上,行为经济学认为,应该充分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组织理论、决策科学的成果,以增强经济学理论假设的真实性;在理论形成上,应该更强调解释真实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分析行为可能发生的逻辑条件;在理论结论的检验上,应该吸收更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比如利用调查和实验室数据进行的分析。
    应该说,行为经济学对以新古典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评判是中肯的,他们所提出的建议对经济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早期行为经济学的进展却并不大,原因在于,其相关理论要么流于简单的批判,却缺乏理论建构;要么是各家观点的大杂烩,没有规范的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行为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意义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