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有1亿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年。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问题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对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和提高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一方面农村青年自身素质欠缺,如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匮乏、竞争能力贫弱等;另一方面社会服务工作还有待加强,在组织化程度、专业技能培训、维权等方面工作都急需加强。要转变观念,促进农村青年就业;还需下大力气做好他们的培训工作;继续深化就业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扩大就业容量;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把农村青年纳入社保范围。
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更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200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04年初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都提出,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整体思路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实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亿以上。面对这样的形势,做好农村青年就业这篇大文章,无疑是各级政府无法回避的难题和亟待解决的任务。共青团中央2004年在南京召开了全国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各级团组织,把“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深化农村改革等中心任务,大力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切实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建功立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为8961万人。在这群庞大的流动人口中,有四个特征十分明显:年轻化、低素质、流动性、无保障。农村中绝大多数青年劳动力都在城市打工。他们在城市寻求生存与发展,但学历水平,劳动技能、资源获得等低素质状况,使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无法摆脱城市边缘人地位。他们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常年滞留城市但并不迁往城市,处于移而不迁的流动状态。他们置身城市生活,却没有城市户口,根本享受不到与城市户籍身份相连的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教育培训等体制保障。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却融入不了城市社会。我们研究农村青年问题着重应该研究农村青年,不仅因为他们占整个农村流动劳动力中的大部分,更因为他们还是农村劳动力中的高素质人员,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后备劳动力资源。但农村青年的低素质状况严重阻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发展,常年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流动状况,使他们始终只是一支庞大的不熟练的低工资劳动大军,较难被培养成训练有素、有技术、有纪律的工人队伍,这种状况对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极为不利。虽然他们对现代城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却得不到制度保障和社会认同,其中的原因既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不够宽泛,也有其素质弱项造成的竞争力低下,难以获取城市生活的资源,被排斥在城市生活圈外。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 高度认识农村青年就业的战略意义
我们要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农村青年就业的重要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帮助青年成长成才。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指出,切实把农村共青团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多地关注支持农业和农村,更多地关心帮助农村青年,坚持不懈地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努力开创新阶段农村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1.农村青年就业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社会竞争日渐激烈,特别是农村青年的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和难度,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已上升为家长、学校和社会都非常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无业青年数量的逐步增加,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家庭的安宁、社会的稳定。当前,青年闲散在家的主要原因是失业。失业的责任并不全在他们本身,他们中有的是有劣迹、风气不好的,但更多的还是遵纪守法的青年。但是后者如果长期闲散在家,无事可做,容易养成懒散的习惯,降低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再不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就容易接触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东西,误入歧途,可能成为犯罪的后备军。如果做好了无业青年的教育管理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岗位,就可以从源头上、战略上防止青少年犯罪,使奉贤的社会治安工作做得更好。
2、农村青年就业对服务党政,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异常活跃,异地务工、经商者增多,人口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外出流动人口流量大、分布广,且以经济性流动为主。省际流动规模居高不下,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外出流动人口省份之一。根据2003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调查时全省外出人员达1193万人,占到全省户籍人口总数的18.6%,也就是说,平均每五个安徽人有近一人外出。其中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人员为953万人,外出到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员有720万人,各项指标较上年均有20%以上的增幅,是近两年外出增幅较大的年份之一。在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中,务工经商的人员占79%,与前两年相比,经济型的务工经商人员比重继续上升。2003年安徽省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人均529元,同比增加99元,增长23%,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对农村青年资性收入的增长贡献率达89.2%;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64.7%,比上年增加3.9个百分点。可见,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和观念的转变,对缩小城乡差异,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是一项弱势行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目前农村人均耕地少,土地的经济效益低,大部分农村青年都不愿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如何使广大农民增收增效,尽快富裕起来就要开展青年就业援助行动,推荐农村青年上岗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农村青年就业对提高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做好农村无业青年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不仅在于预防犯罪,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共青团组织一直提倡以作为赢得地位,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党的事业赢得青年,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竭诚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途径。共青团如果能把农村闲散青年的教育管理工作主动抓起来,抓出实效,自然而然就会有青年凝聚在团组织的周围,就能赢得更大、更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不仅要团结、培养先进青年,同时也要做好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凝聚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工作领域,巩固党的青少年群众基础,从而提高团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
二、影响和制约农村青年就业的主要因素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调查显示,2004年各地使用农村青年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家装(48%)、纺织服装(20%)、机械电子(11%)、饮食服务(8%)等行业。这些企业大都对农村青年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水平方面,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20%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文凭这个大多数农村青年曾经陌生的字眼正在走进他们的生活,靠力气吃饭的日子正越过越难。就业问题专家莫荣指出,“入世后农业的比较收益可能减少,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的动力将显著增强,这使得如何引导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成为重要课题。”有关专家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就业的影响虽然有一个滞后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劳动力供求矛盾还将进一步突出。莫荣强调,“近两年,各地普遍把素质门槛作为调控农村青年流量的杠杆,这是必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供大于求,如果不对进城农村青年的素质予以限制,就会加剧盲目流动,放大农村青年进城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加入wto后,国际贸易日益规范,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莫荣指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既要靠政府组织又要依靠信息引导。目前各地在为外来农村青年提供信息、加强服务等方面有所改进,但在对农村青年的培训等方面做得还不够。他说:“劳动科学研究所近两年在全国100个地区设立了1000个劳动力流动监控点。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全国各地经培训以后再流动的农村青年平均不到30%。因而加强培训,提高农村青年素质是当务之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造成目前广大农村青年就业率不高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农村青年自身素质欠缺。
1.受教育程度低。2002年的资料统计显示,在全国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7.4%,小学程度的占31.1%,初中程度的占49.3%,高中程度的只占9.7%,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全部青年流动劳动力的13.6%(参见“中国统计信息网”,2002年4月28日的统计分析)。为改变这
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研究
本文2007-04-22 10:47:00发表“工矿企业”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8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