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区政府换届工作报告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07-02-22浏览:2994下载144次收藏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即将届满。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四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和明年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

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四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建设成都北部新城、生态工业高地”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政策,沉着应对非典、动物疫情、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和“三个集中”,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平稳、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完成了区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十一届政府工作目标。预计,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2亿元,比2002年(下同)增加45.31亿元,年均增长20.4%;全口径财政收入8亿元,增加4.9亿元,年均增长()%;地方财政收入3.7亿元,增加2.2亿元,年均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增加40.7亿元,年均增长3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增加2.3亿元,年均增长16.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6元,增加3438元,年均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575元,增加1434元,年均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9.5:59.8:30.7优化调整为8.2:65.3:26.5。

一、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抓住“项目年”和“产业发展年”契机,扩大对外开放,与浙江桐乡等县市建立了资源互补的战略伙伴关系,紧紧围绕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鼓励以企招商,4年来,共引进了台玻公司、米高化肥、巨石集团、天马轴承等工业项目()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个。2006年引进协议资金200亿元,增加(),年均增长()%;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9.16亿元,增加(),年均增长()%;合同利用外资1.82亿美元,增加(),年均增长()%;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增加(),年均增长()%。工业增加值53亿元,增加25.6亿元,年均增长24.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48亿元,增加24.2亿元,年均增长26.3%。

——增长方式转变较快,经济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川化三聚氢胺、攀成钢340等技改项目顺利完成。4年来,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07.17亿元,目前全区科技型企业已达50家,其中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50%。引导产业集中发展,资源集约化配置程度进一步增强,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二)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商贸服务日趋繁荣。编制了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大弯商业步行街,逐步形成了以商业步行街、世纪春天商城为中心的青江路、政府路商业带。通过开展“xxx之夏啤酒西瓜节”、“清真美食节”、“xxx美食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形成了有特色的休闲消费文化。在农村开展了“放心店”建设,建成了农资放心店124个,商品放心店85个。以龙门村、花园沟为代表的农家旅游初具规模,旅游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增加6.41亿元,年均增长13.7 %。

——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实施房地产规模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举办房交会,进一步激活了房地产市场,4年来共开发商品房建筑总面积129.9万平方米,交易额达10.83亿元。

——物流园区建设有序推进。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落户我区,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和成都xxx流园区的立项、环评工作基本完成,招商工作全面展开。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4家,专业合作组织43个,带动农户14072户,带户面达15.9%。积极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区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达3.58万亩,集中度达10.7%。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伏季水果、食用菌、西瓜、特色蔬菜、生猪养殖及深加工五大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年农业增加值完成7.3亿元,增加2.5亿元,年均增长11%。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一)产业承载能力逐步增强。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更加科学。建成了6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发展区,用bt模式融入民间资金4亿元,启动了园区内18条(段)共计37公里道路和电力、天然气、供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共投入公路建设资金2.71亿元,公路通达里程达到612公里,增加了41.07公里,交通状况明显改观;启动了成青快速通道建设。完成了110kv青化线架空出线改电缆、110kv唐家寺变电站等工程建设,能源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城乡通讯网络全覆盖。

(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编制完成北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了湿地公园、国际社区项目建设。完成了北一路、北二路、红阳西路等14条道路新建工程,完成了政府中路、青江北路、教育街、红阳路南北段等14条道路改造工程。启动了市政广场建设。实施“森林城市”工程,城市绿化率达35%。城市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城市资源逐步升值,幸福家园、青江名城等一大批精品楼盘相继推出,商品房价格比2002年翻了两番,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4.96平方米。加强城市管理,深化城管体制改革,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大城管”格局,深入开展城管治乱大会战,城市形象有较大提升。大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完成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试点,老百姓出行更加方便。重点镇建设加速推进,城厢镇朝阳路、滨河北路、西街风貌整治和东门、北门广场工程相继完工,启动了清泉镇“花园水村”项目建设工程。完成了弥牟镇茶树街安置区一二期、怡馨花园、福洪乡杏花村新型社区和移民安置区等()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行医疗、文化、信息等设施集中配置,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集中居住率达2.4%。

三、生态建设奋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一)环境质量明显好转。认真吸取沱江污染事件的深刻教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投入4亿元(含企业投资)完成了城市雨污分流干管工程,新建了5个污水处理站,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对新引进项目严把环境关。启动循环经济工作,加大了废气、废水、废渣再利用力度。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和“三改一建”,规范畜禽定点宰杀,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坚持生态立区,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工程顺利实施,启动了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工作,共栽植巨桉9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30.55%;主城区1200亩的生态绿化隔离带初见成效。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水质标准。

(二)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强化基本农田保护,通过土地整理落实占补平衡,4年来净增耕地面积1774亩。积极发展新型墙材,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关停了11家粘土砖厂。实施企业节能降耗,每万元gdp能耗从2002年的()下降到()。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和省柴节煤灶。

(三)低生育水平持续保持。认真开展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和农村18岁以下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兑现工作,强化计生服务,连续17年获得市委、市政府表彰。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明显

(一)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投入1.62亿资金元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为着力点,实施劳动力就业实名制度和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就业制度,4年来共有17748名有就业愿望的失地、失业、无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92%,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共发放低保金962万元;修建民福院8所,实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40%。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安排资金92万元帮助350人次困难学生实现就学。实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家庭房租补贴,启动了经济适用房建设工作。实施企业扶贫、集中式扶贫和转移式扶贫,全区减少了24个贫困村,()名贫困人口。

(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区外国语实验学校与大弯中学成功合并,成钢子弟校、化机子弟校、川化中小学移交地方,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优质教育发展较快,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建成投运,大弯中学扩建工程投入使用。职业教育得到加强,启动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前进职高扩大招生规模。实施对口扶薄和远程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

(三)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少儿住院互助金制度,参加率分别达92.05%和60.73%。“两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药品集中配送面达100%,价格下降了20%以上,基本实现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区政府换届工作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