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壮大我县县域经济的思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区县范围划分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自秦推行郡县制以来,就有“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故县治,天下无不治”的说法。专家分析,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增长点在县域经济。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立足资源优势,打造主导产业
发展县域经济,资源是条件,是基础。我县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我们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县情,选准优势,重点突破,择业发展,壮大产业,创立名牌,从而实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过渡转化。
1、立足水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产业
(1)成效。我县水能资源蕴藏量达46.52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43.01万千瓦,可开发电源点200余个。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报建和开发电源点203处,装机23.775万千瓦。其中,已竣工投产电站81处,装机9.3365万千瓦;在建电站78处,装机9.013万千瓦;审批即将开工电站31处,装机4.5435万千瓦。通过几年的发展,水电开发成效明显:一是实现财政增税,农民增收。文章版权归大秘书网作者所有!仅2004年,水电开发实现税收712.4万元,同比增长76%;通过水电开发带动了劳务经济,增加了林农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二是带动发展了一批高能耗企业,延伸了相关产业链条。通过水电开发,吸引了大批外来客商投资办厂,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带动了砂石开采、运输、修理、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三是拉通了“两广”通道,开拓了电力市场。通过水电开发,开通了码市—广东连南110千伏线路和贝江—广西西湾镇110千伏线路,成功实现了与“两广”电力通道对接,拓宽了电力市场。四是有效改善和加强了开发区域道路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更新和整体素质提高。
(2)问题。一是缺少骨干电源点支撑,电力网络建设滞后。目前,库容量大、调节性能强的电源点少,造成丰水季节电力过剩,枯水季节没有电卖,对整个地方电力销售影响严重;我县只建成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输电线路3条,总长157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9条,总长150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986公里。现有的电力网络难以承接现有水电开发电量的上网,与水电的终端开发目标要求差距更大。二是对地方财政税收贡献不大。2004年我县水电税收共实现712.4万元,但地方实得仅有316.61万元。其中,地税收入242.4万元,根据优惠政策需退税181万,减去地税征收成本15.19万元,实得地税46.21万元;国税收入470万元,地方财力308万元,减去国税征收成本37.6万元,国税实得270.4万元。与周边县比差距也较大。蓝山县已开发10万千瓦,占全县技术可开发量的80%,年发电 2.28亿度,上网1.8亿度,水电企业年收入约1亿元,实得税收800-1000万元;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已开发45万千瓦,占全县技术可开发量的95%,年发电16亿度,上网15亿度,水电企业年收入7.8亿元,实得税收6000--7000万元。三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少数电站在开发过程中不注意保护环境,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开发区域生态植被,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四是经营体制不活,竞争力不强。水电龙头企业在管理、经营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抗风险能力不强,水电产业比较脆弱。
(3)对策。一是要稳定政策,优化环境。继续施行多渠道融资和“免四减三”等税收政策。优化部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协调,化解矛盾,营造良好的水电开发环境。二是要大力开发骨干电源点,加强电力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抓好码市、大林江、沱江、张家洞等几处有调节性能、库容量大的电源点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电网建设,抓紧建好东田110千伏开关站,建设优质电网,形成输变电的“高速通道”,以支撑和稳固整个地方电网,保证丰枯、峰谷电量的调节转换。三是要搞活经营机制,增强经营效益。水电开发要走坚持民营化路子,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资参与地方电网建设,促进水电企业的民营化。四要立足水电就地转换增值,促进工业发展。依托电能优势,突出发展以码市联铸厂、河路口硅锰合金、金华水泥、金华纸业、姑山磷肥、宏昌玻璃纤维等为重点的规模工业和“三来一补”企业,发挥规模工业的带动作用,延伸主导产业链条,形成工业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五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切实提高环保意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建立水电“反哺”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2、立足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业
(1)概况。全县已发现矿产资源有41种,主要有铁、铜、铅锌、钨、金、锰、稀土、高岭土、硫铁、建筑用石等;全县矿产资源保有储量为2239.3万吨,总潜在经济价值144.5991亿元。其中品位高、保有储量大、潜在价值高的有:铁储量986万吨,潜在价值5.7亿元;铜储量1.2万吨,潜在价值5300万元;铅锌储量8.08万吨,潜在价值9900万元;锰储量6万吨,潜在价值720万元;稀土储量10万吨,潜在价值57亿元;硫铁矿储量265万吨,潜在价值1.9亿元。2004年全县矿山企业共上缴矿产资源规费80.5万元,上缴资源税16.7万元,上缴增值税112万元。
(2)问题。主要体现为“四低”:一是勘查率低,矿产资源不清。由于矿产勘查是一项高风险、周期长、投入大的政府行为,完全依靠财政投入。多年来,由于我县经费投入有限,矿产资源勘探滞后,不少矿产资源未经正规勘探,无可靠的地质报告,影响矿业的发展。二是规划管理水平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无证无序开采的现象严重,集体和个人争抢国家资源,有的矿山被当地群众搞得“千疮百孔”,加上治理力度不够,资源没能有效整合,造成资源的大量损耗和破坏。矿山资源回收率低于国家要求的45%,许多个体小矿资源回收率不到10%,采富弃贫、采整弃零现象十分突出。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短。由于缺少矿产开发龙头企业,仅停留在采矿、卖矿、简单加工的层面上,缺乏后续深加工产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四是税费征缴率低,税费流失严重。矿山企业缴纳税费的意识差,存在虚报、瞒报、甚至不报产值、产量现象,加上部门利益分配不明确,部门间配合不力,导致税费流失严重。据统计,仅2004年矿产资源应缴税费为525.12万元,实缴为209.2万元,流失税费315.92万元。此外,由于环保意识差,矿产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3)对策。我县矿产资源的开发的总体思路是:合理有序、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转换机制、深度开发、协调发展。主要措施: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组建高规格的矿产资源开发领导班子及工作机构,抽调精干力量专门抓。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政府、部门以及有关单位的责任,在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二是依法规划,有序开发。设立专项经费,开展矿产资源调查、市场预测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开发利用规划,合理确定矿山开采区、禁采区、限采区,并确定相应的权限、开发内容、开发规模等,以保障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序、合理、适度和有法可依。三是出台政策,优化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实行“税收代征,比例返还”、税费减免等制度;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四是专项治理,维护秩序。根据规划制定相应的矿山整治计划,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关闭“小、乱、差”的矿山。重点是解决违法采矿、随意布点、乱采滥挖、大矿小开、浪费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景观等现象和突出问题。对于矿产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加大税费征管力度,防止税费的流失,做到应收尽收。五是市场运作,有偿出让。实行矿业权市场运作方式,按照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对矿业权实行有偿出让,建立统一、有序、公平、透明的矿业权市场。如广东茂名从2002年下半年起,大力推动采矿权市场建设步伐,引入市场机制,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采取招标、拍卖的方式有偿出让采矿权。全市共有偿出让采矿权370宗,收入657.8万元。六是培植龙头,增强效益。要引进龙头加工企业,不能单纯依靠资源导向型思维来开发初级矿产品,而需要用市场导向型思维搞好矿产品的深加工,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矿产品的品位,提高附加值,实现规模化生产。要对现有中小矿进行优化重组,以实现矿产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开发,提高矿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如广东茂名市在开发高岭土矿过程中,培植了茂名高岭土科技有限公司、石化矿业有限公司、银华高岭土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2003年全市高岭土实际产量达到57.16万吨,年销售额3.18亿元,实现利税8000多万元。
3、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
(1)优势。我县的旅游资源优势相当突出,可开发的主要景区有姑婆山、秦岩、盘王城、秦始皇屯兵遗址、凌云塔、豸山寺、阳华石刻、宝境明代建筑、历史名人故居等。可开发的民族风情有瑶族歌舞、乐器、祭祀、刺绣、挑花、“瓜箪酒”、芝麻馃、吊脚楼、三间堂、木拱桥等。包括了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各种不同形式的旅游。
(2)问题。一是缺乏核心景区拉动。虽然旅游景点较多,但核心景区少,只有秦岩、盘王城、盘古度假村拥有少量客源。二是开发缺乏特色。目前我县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没有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三是旅游商品开发薄弱。我县的旅游商品开发几乎是空白,如民族服饰,手工艺品中的刺绣、挑花、织锦、竹编、根雕等和土特产品中的珍珠椒、瑶家腊味、腐乳等,没有配合旅游业开发好,即使有一点开发,也是知名度不高,起不了品牌效应,形成不了旅游商品经济效益。四是缺乏配套设施。旅游产业政策不够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企业等的管理比较滞后;交通、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相关产业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不利于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五是机制缺乏活力。我县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机制缺乏活力,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六是旅游人才匮乏。目前我县旅游业存在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3)对策。一是要建设核心景区,打造精品线路。要融民族文化于景点建设中,重点把秦岩、盘王城、盘古度假村、姑婆山、大龙山等建设成核心景区,在景区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有歌、有舞、歌舞不断,篝火晚会、广场文化,群众自娱自演,使旅客置身于梦幻般的民族文
对发展壮大我县县域经济的思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本文2007-01-11 00:00: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7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