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06-11-03浏览:2833下载164次收藏

——2006年9月**日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于2000年9月选举产生,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市第十一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六年工作的回顾
[找文章到大秘书-/www.damishu.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我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六年是全市上下不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改革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六年;是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六年;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六年;是全面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富裕**、文化**、生态**、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成就显著的六年。本届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在历届政府卓有成效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克服了“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战胜了特大洪涝、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和重重困难,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让我们倍感自豪和深受鼓舞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民歌艺术节蜚声海内外,提高了我市知名度,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把我市推上了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
[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www.damishu.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不断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国民经济呈现速度加快、总量翻番、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77.9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23.40亿元,年均增长11.5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50%、14.20%和12.30%。财政收入由36.46亿元增加到100.22亿元,年均增长22.41%,成为全区第一个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12.58亿元增加到362.90亿元,年均增长26.3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3.19∶27.88∶48.93调整到16.55∶31.96∶51.49。2005年“三个百亿”目标全面实现,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今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上半年各项主要指标顺利实现“双过半”,经济增长创1996年以来同期最好成绩。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1.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0%、20.10%和13.20%。1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4.87亿元,增长33.99%;财政收入80.13亿元,增长26.6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01亿元,增长32.35%;固定资产投资237.05亿元,增长25.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86亿元,增长14.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1元,增长9.58%。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87.6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9.71亿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水产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34%,种植业和养殖业良种率超过90%以上,优质稻、糖料蔗、蚕茧、水果、蔬菜、速丰林、瘦肉型猪、优质肉鸭、罗非鱼、奶牛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三大会战”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改建油路1223公里、村屯道路4233.41公里,完成等级公路改造417.10公里,解决了201万人行路难问题;建成Ⅱ级标准防洪堤49公里;完成三类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7座;建成渠道防渗工程750公里、小型治旱工程3000多个,新增灌溉面积1253公顷,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0.97万公顷;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000多处,解决了68万多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新建生态文明村550个,新增沼气池25.56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90%;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2.40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4.30万公顷、水土保持治理面积9.94万公顷。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以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全市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554个,辐射带动50%以上的农户户均增收超300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进展。全市培训农民28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46万人次,农民外出务工235万人次。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市51.49万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以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连片试点工作为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布局,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主要指标屡创新高,呈现投资大、增长快、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良好态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27.88%提高到2005年的31.9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48.52亿元增加到370.18亿元,年均增长20.04%;实现利税由15.95亿元增加到40.25亿元,利润总额由2.74亿元增加到13.3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52倍和3.86倍。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由14.83亿元增加到59.53亿元,年均增长32.02%,工业技改投资跃居全区第一。实力工程进展加快,食品、制糖、造纸、化工、铝加工等重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73个增加到625个,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9个增加到77个,规模以上和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数均居全区第一。名牌战略初见成效,“云鸥”牌白砂糖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46个产品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19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服务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84.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72.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2.43亿元增加到378亿元,年均增长12.22%。新型商业业态迅猛发展,国内外多家知名连锁企业落户**,连锁经营占商品销售的份额达22%。“商贸活市百亿投资工程”顺利实施,商贸设施日趋完善,功能更加齐全,全市拥有各类市场385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有16个,钢材、汽车等大型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旅游业实现新突破,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初步确立。全市接待游客由860.70万人次增加到163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45.61亿元增加到85.29亿元,旅游总人数、总收入近三年均居全区首位,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会展业快速发展,先后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中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国际会展中心荣获“中国十大会展中心”称号。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字**”初见成效,建成全国首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和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完成电子政务一、二期工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按照“放心、放胆、放手、放宽、放活”的方针,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到2005年末,全市私营企业1.71万户,从业人员19.99万人,注册资本金157.12亿元;个体工商户14.57万户,从业人员23.75万人,注册资本金18.29亿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比2000年增长13.40倍和6.50倍,非公有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9.15%上升到58.25%,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

    我们始终坚持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平稳、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提前两年实现免征农业税,共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税4.40亿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推进,清产核资、增资扩股、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等工作顺利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撤并重组国有粮食企业226个。供销社综合改革基本完成,35个供销社直属企业和75个乡(镇)基层供销社完成改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一企一策”,盘活国有资产,在国企改革的土地、税收、人员安置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扶持,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基本完成,国企改革走在全区前列。企业改制重组取得良好成果,一批重点企业的重组工作顺利完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充分利用融资优势,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公交企业运营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交车万人拥有率14.20标台,达到国家特大城市标准。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2001年撤销郊区,2003年接收原**地区五县,2005年撤销邕宁县、永新区、新城区、城北区,设立邕宁区、良庆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乡镇撤并工作顺利完成,全市乡镇由129个减少到102个。接收辖区内中直、区直、市属部分企业单位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妥善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进,经过两次机构改革,市、县、乡三级行政编制分别削减27.20%、23.30%和18%。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顺利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长效管理体制,调动了城区发展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县、乡党政机关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公开考录公务员,公务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岗位聘用制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

    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办了行政审批办证大厅,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67项,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财政改革继续深化,税收征管、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缴、县(区)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效,在全区率先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制度,市场化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获得成功。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先后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三)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招商引资实现新跨越

    我们紧紧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多区域经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开放迈出了新步伐。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招商工作力度,各项招商活动成效显著。全市新批“三资”企业333个。内外资到位资金由2000年的16.9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0.37亿元,年均增长48.25%。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一直稳居全区前列。

    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交流稳步发展。全市累计进出口总额30.47亿美元,其中出口24.51亿美元,进口5.97亿美元。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效,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东盟各国和港、澳、台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外7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荣获“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贡献奖”。

    开发区龙头作用不断增强。以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对开发区实行特区式封闭管理,从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发展空间、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推动其“二次创业”,促进了开发区快速发展。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4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华侨投资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由2000年6.59%增长到2005年的20.74%。开发区已成为全市扩大开放的窗口、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区域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和支撑点,发挥了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

(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市容环境呈现新面貌

    我们以建设“中国绿城”、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建设管理“136”工程,改善城市环境,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职能,组织编制了9项分区规划,19项控制性详细规划,29项专项规划,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五象新区规划等规划修编快速推进,完成了相思湖新区、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等一批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2001年以来,安排资金369.68亿元,开工建设427个项目,是我市历史上投入最多、城市建设改造规模最大的时期。2002年实施城市建设管理“136”工程,实现了城市建设“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的目标,为“六年大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道路150多条,新建道路里程364.86公里,打通断头路58条,机场高速公路、快速环道、环城高速公路、江北堤路园、江南堤路园工程建成通车。开工建设7座跨江大桥、11座城市立交桥,其中永和大桥、竹溪立交桥等4座城市桥梁建成通车,“五横三纵四环”的城市大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市场监管加强。全市应招标工程的招标率、工程合格率均达100%,市政工程优良率93%。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完成投资255.86亿元,竣工1290.45万平方米,销售面积年均增长28.99%。新区建设开局良好,相思湖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五象新区五象大道建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会展中心、南湖广场、民歌广场、五象广场、民生广场等一批大型标志性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发展散装水泥成效显著,荣获“‘十五’期间全国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市”称号。

    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坚持建管并重、长效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逐步完善。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南湖片区、8条精品线路亮化美化和58条主干道沿街建筑“穿衣戴帽”工程,清理、拆除违章建筑36万平方米,连续5次夺得广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道路清扫保洁、照明设施、路牌设置市场化运作全面开展,荣获“全国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日供水能力119万立方米,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